当前位置: 阿布贾 >> 阿布贾经济 >> 年来台湾最美丽音缘联播网访谈视频
年3月5日起,记录我十年台湾之旅和交响八章《台湾音画》创作历程的音乐电影纪录片《听见台湾》在台湾各地相关电影院线公映。
3月4日,台湾“名嘴”,台北“飞碟联播网”的主播,我的表妹尹乃菁采访了《听见台湾》导演崔永徽女士。
联播网采访视频回放
《听见台湾》电影预告短视频
《听见台湾》电影预告片
台湾音乐界联合推荐《听见台湾》
台湾艺人推荐《听见台湾》
导演的话
关于纪录片《听见台湾》
(鲍元恺和他的《台湾音画》)
导演崔永徽
鮑老師是塊寶,一個可以無限挖掘的寶藏。
當年有位台商想為《台灣音畫》出版影音光碟,找我的製片公司幫他拍攝演奏會和樂曲MV,因為這個原故,我認識了鮑老師。
初識他就非常驚訝,何以有一位大師卻如此謙和親切又這麼真誠,而且對每個人都同樣熱情的對待。
和他聊創作、聊他的人生、聊他對藝術的看法;即使我是個對音樂一無所知的人,也覺得可以從他身上得到很高遠,而且充滿了無私的教育愛,鮑老師自己又是一個那麼認真肯下苦功學習的人,最後果然造就了一代大師。而鮑老師說起這些故事時,70歲的他仍然對當年的老師們有著無限的懷念和感謝。
那樣的一個時代我們這輩人是無緣得見了,但鮑老師人就在我的眼前,他的言談和風範總是使我如沐春風,得到許多的激勵。
爾後,要出版光碟的客戶要我們安排在台灣拍攝《台灣音畫》演奏會的錄影和錄音,他也把鮑老師從廈門請到台灣來,一方面總監整個錄製工作,一方面他希望能回到樂章中的台灣八景,讓鮑老師一一錄製樂曲導聆。多的啟發。鮑老師就像一本書,越翻越深、處處驚喜。
年,想出版影音光碟的客戶,要求我們先至廈門拍攝一支3分鐘的宣傳影片,我們為此帶著拍攝團隊前往廈門大學拍了四天,回來後剪成7分鐘的短版人物介紹,那次剪接我為了整理鮑老師的訪談文字稿,好幾回感動得淚濕眼眶。尤其當他講到13歲那年以一個音樂白丁的身分打敗對手、唯一錄取音樂班的插班生,受到當時中國音樂界頂級大師的栽培和教導,我就覺得特別的感動?想到這些音樂界的前輩先賢這麼有眼光,見識
我當時就想,這樣等於都讓鮑老師整個台灣跑一圈了,這麼難得的機會只是拍攝樂曲導聆實在太可惜,於是我主動加碼安排拍攝鮑老師當年為了寫《台灣音畫》在各地綵風的情境回溯。但因為這部分的內容原不在合約規範內,所以我跟那位客戶協議這些東西拍出來後我們雙方版權共用。另外原本演奏會的影音錄製,我這邊也另外增加了一組攝影機跟拍鮑老師在幕後工作的情景。
因為這些原因我們陸陸續續已經拍了不少東西;鮑老師七十大壽在廈門大學辦學術研討和音樂會,我們也前往義務幫忙拍攝。
拍了這麼多,我越來越覺得為什麼不為這位大師做一支紀錄片呢?他年事漸高,再不趕緊拍也許就來不及了,而不管客戶委托的或是我們自己義務幫忙拍攝的,也已經累積了這麼多的影音資料,這些其實都是很有價值的紀實。
年初,我靈機一動,向文化部申請了紀錄片拍攝的補助;我們因此有了一筆經費,靠著這筆經費我們又去了幾趟大陸,加上中間鮑老師也剛好來台灣,計劃出版影音光碟的客戶也同意授權我們在紀錄片中使用部分的演奏會實景,這支紀錄片就這樣慢慢完成了。
完成之後,在上映推動上又是另外一個課題,畢竟上映攸關觀眾願不願意買票進場觀賞,院線電影院給不給一部片子機會,考量的是這部片有沒有宣傳點、有沒有能賣門票的商業實力。
尋尋覓覓又經過兩三年,好不容易才在去年找到能欣賞這部作品、有意願發片的發行商,才敲定了在年上映發行的計劃;不料年初又發生了疫情,所有的計劃再度充滿變數。
《聽見臺灣》這部紀錄片電影,說的是一位外地來的作曲家如何愛上台灣、用耳朵聆聽台灣,進而花費了十年光陰做出交響樂《台灣音畫》的故事;同時也是鮑元愷老師家庭、求學、經歷文革、尋尋覓覓終於底定自己創作方向的人生故事,也包含他年少時如何受教於中國頂級名師,而今如何把自己的一生所學傳承給下一輩的莘莘學子。
片中也遍訪了台灣音樂界人士,談論鮑元愷這個人以及他的音樂創作。
楊忠衡老師曾以「不讓青史成灰」形容這部紀錄片的拍攝和產出,這句話也和我的初衷和一路走來的心情最為貼切。
在這個全球政治情勢詭譎多變、疫情的烏雲籠罩揮之不去的時代,這樣一部紀錄片電影帶來的或許不是高端科技的聲光享受或娛樂效果,但卻能夠讓人們在藝術和主角的情志中得到一份能量和撫慰,讓一般人以為高不可攀的交響樂變得親切易懂。也讓我們透過鮑元愷老師的故事,重新思考自己生命存在的價值為何?活在這個世間真正重要的意義是什麼。
听见台湾附一
观赏电影《听见台湾》
台湾作曲家小提琴家指挥家阿镗
年2月21日,应崔永徽导演之邀,专程到台北信义威秀影城观赏音乐记录电影《听见台湾》反馈首映会。
这部电影记录的是鲍元恺教授杰作《台湾音画》之写作、演出、录音故事。里头牵涉到的人与事,很多是我熟悉甚至参与过者,加上崔导演所身历的喜乐与艰困,刚好我又略知一二,所以对这部电影的庐山真面目究竟如何,十分好奇。
将近两小时的电影结束后,台北爱乐管弦乐团弦乐四重奏现场演出了《台湾音画》四个乐章(由鲍教授亲自改编为弦乐四重奏版)。之后,又由崔导演和我,回答主持人和观众提问。
主持人首先问我:「你对崔导演这部电影,再现鲍先生作品的神韵和故事,有什么样的评价?」
我说:「这是我所知道,全世界第一部给一位尚在生作曲家的一部作品,用整部电影来作这样生动、细致的精彩记录。崔导演做了一件音乐的、文化的、历史的大事,好事!」
当时完全没有思考时间,只能随口说出直觉感受。经过思考,想到它另外几个独特好处:
1、不单止拍出了《台湾音画》之美,还拍出了台湾民俗、民情、人情之美,更拍出了作品写作与演出过程中的一些经典场景。例如:作曲者深入到台湾原住民部落,吸收原住民音乐营养;在鹿港看庙会,遇知音;作品排练时对演奏方法给予的指导等。这些画面,让人如身在其中,看到、学到一些平时不易看到、学到的东西。
2、细心的观众,可以从电影中发现,为何那么多台湾作曲家也写台湾题材作品,却尚未有人写得出《台湾音画》这样大型、丰富、经得起奏、经得起听、经得起行家挑剔的作品?答案是:必须在西方传统技术与东方民间音乐上下过足够功夫,才有可能。现实世界中,急于求成的人太多,愿意长期下这种笨功夫的人太少。
3、整部电影都是艺术,完全没有政治。鲍教授是大陆音乐家,但他对台湾的热爱与投入的心力,恐怕远超过一般的台湾音乐家。对《台湾音画》的录制推广投资投力最大的李全顺先生和崔导演等,都是标准台湾人。如果两岸的政治家和民众,都像他们一样,两岸和平,天下太平可期。
4、电影是「买一送一」:前半部是「听见台湾」,下半部是「鲍元恺传」。买一张票,实际上看了两部电影(笔者大胆建议崔导演可考虑日后把此片正式一分为二)。
最后想到一点:《听见台湾》这个标题太棒了!「看见台湾」并不难,「听见台湾」就难了。难在那里?要把所有具像的画面都转化为抽像的音符,要把死的音符变成有生命的声音,要把一般人熟视无睹的东西,变成比珍珠更亮丽的艺术珍品……
3月5日开始,《听见台湾》将在全台湾各地电影院正式上演,请关心台湾和台湾文化的朋友,千万别错过!
《听见台湾》电影首映会现场,前排是崔永徽导演与阿镗。
听见台湾附二
《听见台湾》召唤台湾人的文化DNA
台北电影节前总监胡幼凤
听见台湾附三
马英九夫人周美青观赏《听见台湾》
2月18日,台北举行《听见台湾》试映会,马英九夫人周美青女士出席了试映会并推荐交响音乐《台湾音画》,赞许“像上了一堂课“。她说:“很像上了一堂课,时间太短了,需要学习的太多了。以前都不知道这些知识,很多音乐内容很想赶快拿笔记抄下。透过鲍老师的音乐作品,能够更了解台湾文化如此深刻,台湾人能透过这个音乐作品跟电影,更了解我们的台湾。非常推荐大家要去看!印象最深刻的段落是「龙山晚钟、玉山日出」两首乐曲,虽然只有几个音符,但非常打动我的心。”点击如下网页链接
————马英九夫人周美青观赏《听见台湾》,推荐《台湾音画》
听见台湾附四专家点评
他用自己的方式认识台湾
————《听见台湾》观后
纽约两岸文化历史中心主任
历史学家汤锦台
两天前的晚上,我正在台北与一些朋友在谈事,手机收到了差不多两年没见的老朋友光华给我发的一张请柬,邀我第二天中午前往松菸文创园区观赏他们公司的最新出品《听见台湾》的首映。这是记录北京的作曲大师鲍元恺从年至年先后九次往返台湾,在台湾任教,并以十二年之功创作《台湾音画》的历程纪录片。
由于头天晚上很晚才从台北回到家,第二天早上又匆忙再赶高铁北上,等进入首映放映场坐定,已是影片瞬将放映时刻,加上我本来就是个音乐门外汉,只有凭本能与直觉欣赏音乐的本事,从片名《听见台湾》判断,我还以为是听听台湾大自然的声音,所以也就准备好好静下心来倾听台湾大自然的美了。没想到电影一开始就是一口北京腔的大陆访台客人,透过交响音乐的演奏场景,在对台湾观众诉说他所感知的台湾的美,谈他如何领略台湾的风情和每个台湾人都已经耳熟能详的民间曲调,以及他创作《台湾音画》的心路历程。这一下子,我才开始真正进入了这部片子要观众领略的境界,并开始感受到了它所带给我的震撼。
他用自己的方式认识台湾–《听见台湾》观后
这不是告诉观众大陆的艺术家怎样到台湾交流的一部普通纪录片,它要告诉的是一位在中国北方成长的音乐人到了台湾这个南方型文化特性的岛屿后,从文化的冲击中,用他特殊的方式释放出他对台湾人所习以为常的日常民间艺术与文化元素的感知,以他作为外人所敏锐捕捉到的具代表性的要素,用他的心和爱改编与创作出的抒发他对台湾山川人文的深挚感情的交响乐组曲故事。
这个组曲共分八个乐章,作为喜欢从历史与人文的变迁看台湾的美丽与哀愁的凡人,我更喜欢他对鹿港的诠释与抒情,而且不只是一个乐章,而是用两个乐章,即《鹿港庙会》和《龙山晚钟》,寄托了他对这个充满泉州与台湾人文气息的“一府二鹿三艋钾”中的中部海岸小镇的怀旧。他把清代鹿港富有的郊商在他们的寺庙会所中精心培育出来的泉州南音演奏,现在在台湾被称为“南管”的唐代古韵的丝弦、西域琵琶和洞箫和打板所表达的农民们欢快的《农村酒歌》曲调,用清代较后期北方传入热热闹闹锣鼓敲打的“北管”台式风格为前导,最后再以大气磅礴的多种中西交响乐器合成的鹿港妈祖庙会场景高潮结束。然后,在下个乐章中,用从泉州分香来台的龙山寺的晚钟钟声,让人们浮躁了一天的心灵沉静下来。通过这样的音乐融合,在台湾光复后相当时期内,被京剧压抑的台湾民间音乐,一下子从大师的手中提到了高大殿堂的高度,其所展现的震撼力是难以用语言所形容的。
在台湾人数虽少,但仍顽强的在这个岛屿上留下他们的印记的先住民的后人,在鲍元恺的音画中,也分别以阿里山邹族邦达节日人们忘情与大自然共舞的欢乐,和台湾中央山脉人口最多的泰雅族男女以情歌结好的绵绵情意,留下了他对台湾南岛子民的记忆的两个乐章。
当然,台湾带给音乐家的冲击是多面性的,他的乐章还展示了神山一样守护着台湾的玉山的《玉山日出》;怀念郑成功击退荷兰人的古战场安平(今台南市)的《安平怀古》;从渡台闽粤汉人的悲歌演绎出来的民谣《思想起》所带起的《恒春乡愁》;根据从宜兰伐木工人所听到的山洞水滴滴落的声音演变而成的迎接火车进山的欢快童谣“丢丢铜”谱写的《宜兰童谣》;连同前面提到的四个乐章,共同对颇具代表性的台湾人文开拓历史、南岛生命力与高踞太平洋上最高点的玉山的日出地理景观所展现的台湾特色,以音乐的声音留给了我们和世界。鲍元恺作为千千万万的台湾过客中的一员,留给台湾的将成为二次战后台湾与大陆政治上隔绝了将近三十年后,曾经一度相当活跃的两岸民间往来的珍贵历史见证。
鲍元恺的《台湾音画》〈创作札记〉中,对自己的这段历程,有过这样的描述:“从年改编《高山青》到年重写《恒春乡愁》,这部《台湾音画》的创作过程,是我对台湾的认识从模糊到逐步清晰的十二年;是艺术上从描绘外貌形态,到展现情感意趣,直到深入风骨灵魂的十二年。”
看过这部纪录片的所有人,相信都会认同他是如何努力使自己认识和融入台湾,也相信他透过《台湾音画》所展现出来的音乐心声,将有助于我们更懂得如何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听见台湾》是曾获台湾奖最佳导演奖的剧情片《只有大海知道》的导演崔永徽与出品人巫光华团组耗时八年推出的又一力作。全片将于3月5日在台湾开始上映。希望在大陆的朋友们也很快能看到这部影片!
最后,作为一个客家人,不能不提到,很遗憾大师的组曲中,并没有留下台湾客家的痕迹。期待他下次有机会来到台湾时,能到客家庄来,领略一下客家人的特性和曾经与歌仔戏一样风靡一时的客家采茶戏的韵味,说不定能够为《台湾音画》补上一个《客家风情》的乐章,那么他所留下的台湾风貌,就将会是更加完美了!
点击如下网页链接
————历史学家汤锦台谈鲍元恺台湾音画:他用自己的方式认识台湾
听见台湾附五
中国时报:10年磨一剑鲍元恺听见台湾
《听见台湾》制片人巫光华读3月4日中国时报后将扫描图发给我
大陆作曲家真情谱写台湾交响乐10年磨一剑鲍元恺听见台湾
/03/04台湾中国时报李欣恬曾历经文革的大陆作曲家鲍元恺,对台湾文化深深着迷,连在鹿港买包子,都可和包子店老板从古典音樂家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一路聊到《高山青》,令他印象深刻。这段动人的交流过程,由导演崔永徽拍成纪录片《听见台湾》,近期在台湾上映。
鲍元恺表示,在台湾的时光,对他的创作生涯非常重要,「台湾把我重新淬了一遍火,我所有的灵性都被解放了,如果没有10年台湾,就没有我后来的文化观念和成果。」台湾文化让他灵性解放鲍元恺回忆,在文革峙期,人们没有追求美的观念,改革开放之後,西方的各种艺术进来,令他感觉到,「融化在血液里的东西,一定是最有光彩的东西。」爱乐团長赞赏作曲功力鲍元恺现年77岁,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曾任天津音乐学院教授、作曲系主任。他前后共9度来台,接触台湾的南北管、歌仔戏、布袋戏,采集百首原住民歌曲,将台湾地方人文风景谱写成交响组曲《台湾音画》,共有八乐章,包括(玉山日出)、(安平怀古)、(宜兰童谣)、(恒春乡愁〉、〈泰雅情歌)、(鹿港庙会)、(龙山晚钟)与(达邦节日)。里面可听见耳熟能详的台湾歌谣,如∶《天黑黑》、《思想起》等。台湾音画台味平易近人作曲家黄辅棠观察,鲍元恺的作曲功力非常好,「特别是在和声和对位功力上,内行人能看得见。」他表示,《台湾音画》是雅俗共赏,又能充分表现管弦乐特色的作品。台北爱乐管弦乐团团長赖文福形容,「这才是真正的用现代的古典音乐,把台湾的元素表达出来。」崔永徽表示,她在年因帮忙制作《台湾音画》影音光碟而和鲍元恺结缘,除了对他的音乐成就感到佩服,同时也被他为人谦和真诚的态度感动。崔永徽表示,透过这首作品,她开始对交响乐感兴趣,“我从小不太听南管、北管,交响乐更是觉得很陌生,但着首作品非常平易近人,有原汁原味的台湾味,又有融合和原创,让我们多了一种方式可以认识台湾。”(报纸图片说明)大陆作曲家鲍元恺(前右),接触台湾的南北管、歌仔戏、布袋戏,搜集百首原住民歌曲,将台湾地方人文风景谱写成交响组曲《台湾音画》。图为年在北京举行的“粉墨春秋”京剧交响音乐会。(新华社)
听见台湾附六
海鹏影业:
深入挖掘我们拥有却从未察觉的台湾之美
听见台湾附七
联合报:《听见台湾》获送香港电影节
台湾交响乐团刘炫詠团长在首映式上致辞
台北爱乐乐团赖文福团长同《听见台湾》制片人巫光华先生在首映式上
台北电影城咖啡厅滚动播放《听见台湾》预告片
首映会上播放我对台湾观众的感恩视频
听见台湾相关报导链接
马英九夫人周美青观赏《听见台湾》,推荐《台湾音画》
历史学家汤锦台谈鲍元恺《台湾音画:他用自己的方式认识台湾
台湾音画相关音像链接
玉山日出《台湾音画》第一乐章
安平怀古《台湾音画》第二乐章
宜兰童谣《台湾音画》第三乐章
恒春乡愁《台湾音画》第四乐章
泰雅情歌《台湾音画》第五乐章
鹿港庙会《台湾音画》第六乐章
龙山晚钟《台湾音画》第七乐章
达邦节日《台湾音画》第八乐章
高山青《台湾音画》返场曲
台湾音画盖尔指挥台湾菁英交响乐团
《台湾音画》国乐版郑立彬指挥台北市立国乐团
台湾音画文献片
台湾音画孙莹指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
台湾各界名人推荐《台湾音画》
梁茂春:鲍元恺的《台湾音画》
《台湾音画》(演奏版)录制花絮
《台湾音画》创作札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