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阿布贾 >> 阿布贾经济 >> 漫步北京AStrollinBe
清明节期间,帝都各大热门景点爆满,小编避开人潮,在小众的插花艺术博物馆中度过一个恬静惬意的上午。这家博物馆虽然规模较小,但胜在布置用心,清净雅致,可以在欣赏插花作品的同时了解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简史,感受古人的浪漫情怀。
图片摄于插花艺术博物馆
插花艺术博物馆简介中国插花艺术博物馆建成于年,是目前国内唯一以插花艺术为主题的专业场所。由北京花乡花木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博物馆共六个展厅(插花艺术科普厅、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厅、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厅、现代插花与现代花艺厅、花艺多功能厅以及花艺沙龙厅),目前只开放了其中的三个展厅(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厅、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厅、现代插花与现代花艺厅)。馆内有上百件插花艺术作品以及与插花艺术发展历史有关的古画、古籍复制品等。
插花艺术发展历程HistoryofArtofTraditionalChineseFlowerArrangements插花是高雅的艺术,取用大自然中的植物素材,经过一定的修剪整理并结合创作者的审美构思,创作出不同造型的花卉艺术作品,可以说是对自然景物的一种再创造。
中国传统插花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从西周、春秋战国一直到清代末期,插花艺术先后经历了萌芽期、初始期、鼎盛期、缓慢期直至成熟期各个发展阶段。中国传统插花与西方插花追求几何造型不同,更注重线条的优美和自然的意境美。
图片摄于插花艺术博物馆
花材的选用Theselectionofflowers在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厅展出了不同季节和不同节庆的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作品。
中国传统插花善于根据季节的变换选用应季花材,展现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观。如春季插花常以牡丹为主要花材,有时也会配以玉兰、杏花、桃花、海棠、迎春等春日花卉,一同展现属于春日的生机勃勃;夏季插花作品中荷花为首选花材妙品,此外,石榴、鸢尾、月季、萱草也是常用花材,色彩搭配偏清爽,以期给观者带来消暑纳凉之感;秋季插花凸显秋高气爽之感,选用的花材常以菊、松为主,另外也会搭配红枫、黄栌等;而梅花、山茶、水仙、腊梅等则常用于冬季插花作品中,表现犹有花枝俏的生命力。
图片摄于插花艺术博物馆
和四季插花创作的思路一样,不同节气的中国传统插花作品也会选择应季花材,配以与传统节日相应的器物,表达节日氛围。
图片摄于插花艺术博物馆
插花除了装饰环境,怡情娱乐,还承载着众多文人雅士们对于人生的抱负与追求,他们歌咏花卉,以花卉影射人格,插花时偏爱选用松、竹、梅、兰等素雅的花材。
古人推荐的花材保鲜妙法HowancientChinesepeoplemaintainthefreshnessofflowers?中国传统插花对花材的保鲜颇有研究。针对不同的花材,古人都有相应的养护研究,使花色耐久。
在插花艺术发展简史厅,小编看到几幅关于花材保鲜方法的介绍,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蜀葵烧枝法、牡丹封蜡法、荷花切口缠发封泥法这三种小编未曾体验过,但周密提到的“梅花盐水养护法”,小编生活中常用。除了梅花,据说也很适合水仙花,山茶花等。
清人陈淏子在其所著的《花镜》中分享过关于梅花的养护经验,腌猪肉的汤去掉浮油放冷后最适合梅花,而且这样的猪肉汤可以使瓶水不容易结冻,使得细小的花蕾都能开放。
“而梅更宜腌猪肉汁去油,俟(sì,等待)冷插花,且瓶不结冻,虽细蕊皆开……”
——选自《花镜·养花插瓶法》
除了梅花,陈淏子还提到了其它几种常见花卉的保鲜方法,感兴趣的朋友们也可以亲自尝试一下。如:
海棠花适合用薄荷叶包切口处并用薄荷水浸养;
秋葵、芍药等花卉都适合用蜀葵烧枝法,然后再插瓶;
“栀子花折处需捶碎,以盐入瓶中干插,只能放花抽叶”。
此外,从明代到清代的插花著作中都指出用古铜器插花有助于花材保鲜,因为铜离子具有杀菌和净化的作用。
图片摄于插花艺术博物馆
花器的选择Howtochoosevesselsforflowers?在中国古代插花艺术中,花器的选择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插花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把插花用的容器比作居住的房屋,称之为“金屋”或“精舍”。
“尝见江南人家所藏旧斛(hú,古代的一种盛酒容器,口大身细),青翠入骨,砂斑垤(dié,凸起的小土堆)起,可谓花之金屋。其次官、哥、象、定等窑,细媚滋润,皆花神之精舍也。”
——选自《瓶史》
明代文学家、插花艺术家袁宏道在其所写的插花专著《瓶史》中“器具”篇专门提到了插花使用的容器需要选取形制精良的,需要照顾到两点:
一是所选容器与花材相称,如像荷花、牡丹这样花朵硕大大的花材不宜用矮小的花器。
二是所选容器需要与陈设环境相符合。如在书斋、居室中插花,适合选取较为矮小的容器。
花器、花材、陈设环境达到和谐统一(harmonyandunity),这也是东方插花的重要特色。
中国古代花器的常用材质主要为陶瓷、铜(尊、罍、斛、壶等,古人原来用它们盛酒)和草藤。花器的造型丰富,主要有瓶、盘、篮、缸、碗、筒这六大类。在博物馆内的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厅,展示了这六种器型的插花作品。
图片摄于插花艺术博物馆
其中瓶状插花容器是中国古代最常用最具代表性的花器,所需花材较少,尤其能表现出花材的线条美,陈设于厅堂、斋室,显得端庄高雅。
盘状花器一般贮水浅,口径大,因为这样的特点,常用来表现浮于水面及水面上空花材组合的自然景观,可供不同角度观赏。
碗类花器矮身广口,介于瓶和盘之间,碗花一般造型相对简洁。
篮类花器,一般以柳、竹、藤编制,常用于插大朵花材,注重花篮的整体造型,携带方便。
缸类花器一般为底小口大的容器,所需要的花材一般比较多。
筒类花器上下同粗,插花造型也比较多样,民间多用竹筒插花,气质质朴,插好的作品除了可以摆放于桌前,也适合悬挂垂吊。
固定花材的专用器具Specialflowerfixedtools展馆墙上的补充介绍里提到了我国最早的容器水养插花,其文字记录来源于《南史》卷四十四:
“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yīng,小口大肚的瓶子,古时用来存水或盛粮。)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
汉魏南北朝时期,受佛前供花的影响,出现了容器水养插花的形式,瓶插和盘插是当时常见的器皿插花方式。但瓶插因瓶口一般较小,难以容纳比较多的花材,而盘插又不容易解决花材直立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后周人郭江洲发明了中外插花史上最早固定花的容器(花插)--占景盘。“占”通“站”字,“占景”有竖立所插花材景物之意。它解决了盘插难以让花材“站”起来的问题,另外,占景盘底部安置了许多细筒,可以使花材分束插置,避免花材全部挤在一起容易加速腐烂的问题。可惜占景盘没有实物资料留存于世,只能从宋人留下的文字记录中感受其巧思。
图片摄于插花艺术博物馆
占景盘的设计巧思和理念在后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宋代出现了专门用于插花的多孔、多管容器,如十九孔花插,三十一孔瓷花盘,六孔花瓶等。随着这些多孔插花容器的出现,插花的风格和造型也越来越丰富,推动了传统插花艺术的发展。
图为宋代十九孔花插,现藏于英国阿什莫林博物馆。
图为九孔容器模型,摄于插花艺术博物馆。
到了清代,著名文学家沈复创造发明了插花器固着器,他曾在《浮生六记》中记载了此插花器的制作方法:
这里,占景盘中的铜管变为了铜钉,铜钉穿过铜片,再把铜片粘牢在盆、碗、盘、笔洗的底部,使用时将花材插于钉上,然后注水没过铜钉,用碗沙掩盖铜片,这样可以让观赏者觉得花丛是从碗底生长出来的。沈复的这一发明也被认为是当代插花必备的固定工具—“剑山”的前身。
剑山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中国传统插花历史与文化的介绍外,来参观的朋友们还可以在现代插花与现代花艺厅内欣赏到第五届中国杯插花花艺大赛获奖作品。
第五届中国杯插花花艺大赛初赛第三名作品
路线指引Howtogetthere?门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