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阿布贾 >> 阿布贾机票 >> 和谐友爱,互助守望系列征文之一尼日利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尼日利亚记者张威伟
向非洲介绍中国,莫过于用当地人的母语讲中国故事。今天,我就说说我在西非大国尼日利亚、用当地的民族语言——豪萨语讲中国故事的事儿。
在尼日利亚,有一群身份特殊、位高权重的人。他们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土王”。年5月,我进入尼日利亚北部最大的土王之一——穆罕默德·萨努西二世的王宫,成为了在他上任“土王”后第一个专访到他的中国记者。
当我身穿豪萨族的传统服饰、微微举起右拳向他问好“Rankayadade!Allahyajazamaninsarki!”时,一向威严的土王先是一愣,接着露出了笑容,主动向我伸出手。我对“土王”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好奇,而他对我——这个张嘴就说非洲话的中国人,是更加的好奇。
土王问我:“你是在尼日利亚出生长大的吗?为什么豪萨语说的这么棒?简直比我的秘书说的还地道!”我对他说,豪萨语其实是我的大学专业。土王听后朝我竖起了大拇指。他笑着说:“小伙子,今天我送你一个新名字,就叫‘来自中国的豪萨人!’。你就留在我这里工作吧,再给你封一块地。对了,再娶一个豪萨族媳妇,你就是我们这里的中国酋长了!”
其实玩笑归玩笑。用豪萨语与尼日利亚人交流,让我很快融入了当地社会。无论是类似“土王”这样的高端人士,还是民间的普通百姓,大家都把我当自家兄弟一样对待,而我讲起中国故事也更加如鱼得水。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豪萨语广播在非洲有许多听众,他们热爱中国、了解中国,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粉”。
年9月我前往尼日利亚北部最大城市卡诺采访,碰到一位名叫沙里夫的老人,今年70岁,听国际台的豪萨语广播已经30多年了。由于常年患糖尿病,老人家现在已经看不见了。当他的儿子把我领进他家时,老人一把拉起我的手,高兴地喊出我的豪萨语名字“Murtala”。聊起国际台的豪萨语广播,就像一位父亲聊起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
老人家说:“我这一辈子没出过卡诺、没出过尼日利亚、更没走出过非洲。现在眼睛看不见了,正是来自中国的豪萨语广播让我对美好的未来又多了一丝向往。”
其实,像沙里夫老人这样的国际台豪萨语广播“真爱粉”我在尼日利亚认识很多。其中一些,还是在不经意间碰到的。
记得一次我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一家餐厅吃饭,服务员在一旁点餐时我接了一个电话,当时是用豪萨语说的。挂掉电话后,服务员一直盯着我看,眼神中充满了诧异。终于他忍不住对我说,你好,我的中国朋友!最近我每天晚上都在追一部中国电视剧,里面的中国人张嘴就说豪萨语,有模有样,我和家人还有街坊四邻实在是诧异,所以这几天只要不停电,都是一集不落地看,甚至对中国大都市年轻人的生活已经非常好奇和向往了。他说,你懂豪萨语,那这部中国电视剧是你翻译的吗?我笑着对他点点头。这名服务员马上朝我投来敬佩的目光,并一再询问豪萨语版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是否有光盘出售,他一定会买很多,自己收藏并送给朋友。
在此之后,国际台译制的第二部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也接档登陆尼日利亚国家电视台豪萨语频道,受到了当地人的热烈追捧。海清、佟丽娅、张译,这些中国明星已经成了尼日利亚人家喻户晓的人物。
一转眼,我在非洲工作已经三年多了。在这里,我数次与首都阿布贾的爆炸袭击擦身而过,也经历过埃博拉疫情来袭时的恐慌,更难忘的的还是疟疾、伤寒、霍乱这些“非洲特色”的疾病。
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但我这个“来自中国的豪萨人”在尼日利亚的生活同样是快乐的。从和蔼可亲的卡诺“土王”、到坚持收听国际台豪萨语广播三十年的沙里夫老人、再到喜爱中国电视剧的餐厅服务员,每当他们对中国竖起大拇指时,我都感到自豪,因为我们的中国故事讲到他们心坎儿里了。
语言是我的优势,豪萨语是我的另一张名片。现在,我仍然充满热情的工作在尼日利亚,我也将继续用豪萨语向更多的非洲朋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西非华声,尼日利亚第一中文门户赞赏
长按丹芪偏瘫胶囊白殿风好治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hengyuany.com/abjjp/13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