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阿布贾 >> 阿布贾机票 >> 说出尼的故事系列之16令人怀念的尼铁项
展中土海外风采
架中尼友谊桥梁
援尼专家组蔡连笙老师,回忆在中土尼日利亚公司工作的岁月
蔡老师与中土尼日利亚公司员工在阿布贾游乐场活动
年逾花甲,常有往事浮现眼前。有些令人痛心疾首,不堪回顾。有些只有依稀朦胧的记忆,犹如过眼云烟。有些则令人回味,难免怀念。
我在尼日利亚铁路修复改造项目专家组里度过的个日日夜夜中总有挥之不去的深深的记忆。
从年至年,按照尼日利亚政府的要求,尼日利亚铁路修复改造项目中要配备一个专家组来帮助尼日利亚铁路公司维修机车、培训员工、改善运营管理。但尼铁项目的合同对专家组的工作并无量和质的具体要求约定,而铁路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期望值却很高,又缺乏工作所需的物质条件,给合同的顺利履行带来很大难度。
专家组全体成员迎难而上,不等不靠,主动与尼铁公司有关方面商议工作方案。在对方无具体准备的情况下均由专家组拿出主导意见。
专家组先后对尼铁公司的历史沿革、管理模式、机车车辆的运用和检修、线路维修、运输组织、货流分布、人员结构、技术水平、财务状况、工厂设备、材料供应等多方面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就其运营管理的今后工作方向、线路维修、车辆维修、机车运用、运输安全、运输组织工作的基本思路、挖掘运输潜力、开展多种经营、提高交班会质量以至政府应对铁路采取的产业政策建议等各方面先后提出了一揽子建议。
此外,还具体帮助尼方工厂完善了热工工艺图纸,调查评估了工厂厂区电力供应及配电系统,绘制了电气车间设备坐标图,编制了CBX、SBX型车辆的修复工艺可行性报告,指导尼方工厂完成大修机车12台。还用英语编写打印了四个专业、十二门课、几十万字的授课教材和讲座讲义,系统培训了尼铁公司的多个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数百人。
在专家组的帮助下,尼铁的运输秩序有所好转,运量有所上升。年较之年货物发送量增加了%,货物周转量增加了54.8%,运输收入增加了25%。在专家组离任时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的势头。
尼铁公司自总裁以下的主要官员在不同场合对专家组的工作都表示过赞扬和感谢。依路奎总裁先生在双方协调会上多次表示感谢专家组给尼铁公司提的各项改进工作的建议。
运输处长柏乐先生曾说:“你们的报告我都读过,很有专业水准,建议也很好,是可行的。报告采用的都是世界铁路共同的语言,描述的尼铁公司的现状我无可反驳,对我们很有帮助。”
在为离任的专家组长送行的晚宴上,他在中方使馆的官员面前对专家组的工作大加赞誉。尼方培训委员会主席在其工作报告中也提到“对中国专家的高水平知识和技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称专家组的培训是尼铁公司近二十年来所没有过的高水平的、成功的专家技术培训。
丘吉尔说过,“我们索取是为了生存。我们付出是为了生活。”一个普通人生活中的一大快事莫过于辛苦努力的付出有了积极的结果,得到社会的承认。在孤芳自赏的回忆中,也有一些东西值得回味:
一、爱国主义是搞好海外项目的精神支柱
可以说专家组成员是清一色的知识分子。骨气和爱国是中国知识分子悠久的传统。在这个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组里,爱国精神也是大家的共同点。在海外工作,祖国的强大是我们工作的底气。反过来,我们都有责任为祖国的形象增添光彩。
在项目初期,尼国当时的国家元首亲口对铁路公司总裁说,“签合同吧,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在我们进场之前,尼铁公司出过两期内部刊物,用大部分版面登载了员工对中国人的到来所寄予的种种期望。当我们把第一份建议报告送给尼铁公司的项目联络官时,他迫不及待地关上办公室的房门谢绝会客,立刻仔细地阅读我们的报告,随即送交公司总裁批示。总裁边读边画上重点,然后批转各处室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当我们第一次挂车到沿线了解情况时,因为客车晚点,尼铁公司立即令五个有关责任人停职反省。这种期待和重视愈发使我们体会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愈发坚定了一个信念,即绝不可因为我们的无能而使对方失望,令祖国蒙羞。
鉴于尼铁项目政治背景,大家都意识到,这个项目的意义早已超出单纯的经济技术合作。尼铁项目是中国铁路展现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一个窗口。
在对方眼里,我们的产品和服务都和“中国”和“中国人”连在一起。我们的建议报告白纸黑字地存在那里。若干年后再拿出来,前面一定会冠以“中国人的报告”,正如我们查阅资料时称呼世行的报告、印度人的报告、法国人的报告一样。不论自觉与否,我们的所作所为都会给国家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个人工作的好坏都关乎祖国的声誉,绝非个人的小事。
在这个环境中,爱国、报国、卫国都不只是口号,要具体体现在平时的业务工作中。因此,言行举止务求端庄得体;待人接物要坦诚平等;发表意见必言之有物;遇有承诺定当言而有信。这些都在尼铁员工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很多尼方人员乐于与专家组成员交谈,觉得见识上受启发、开思路;感情上受尊重、有友情。我们住宅的门卫是个中学毕业的年轻人,他曾羞怯地提出能否一个月和他随意聊上一次,因为他认为我们比他的老师讲得好。
事后也有官员不止一次表示希望中国专家在尼多留几年。有的员工在专家组的培训结束之时,有感于丰厚的收获欲表示对中土公司的谢意,在个人的学习总结中确实有人以“中国万岁”、“中土公司万岁”结尾的。
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对方的认可。在一次全局运输工作会上,铁路公司的运输处长在大会上宣布,“今后蔡先生无论走到那里都代表我,你们不能认为是对你们工作的干扰。他想知道什么,你们就汇报什么;他想看什么,你们就给他取什么。”从此,我有了一个中国运输处长的别称。
二、团队精神是专家组组合有效资源的利器
专家组的编制有限,专家配置不全,且每人的经历、经验、能力都有差异。为了保证对外工作最终成果的质量,专家组始终发扬团队精神,使整体力量大于单个组合。组内专业有分工,但工作不分彼此。人各有特长,大家取长补短。凡对外的东西都集体研究,以拾遗补缺。凡成文的东西,都反复推敲,以保持应有的水准。充分肯定每人的贡献,但不鼓励斤斤计较;关心专家的福利,但不鼓励患得患失。
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每人都把个人的成绩当作集体的光荣;每人都把别人的困难当作全组的问题。因此,在专家组内,教授可以请教技师,工程师可以请教博士,跨专业的技术人员可以坦诚地沟通,语言好的和语言差的可以密切合作。
在最初的一段时期,运营分组的专家每晚都集中学习英语,用尼铁公司的有关资料作教材,帮助语言基础较差的同志尽快能独立工作。大家没有攀比,没有贬损,追求的只是专家组的最终成果。
工作中极少有人叫苦埋怨。只要是任务所需,再大的困难也不讲价钱,自己想法解决。检修机车,有的为了搜寻配件,在闷热的库房里“翻箱倒柜”;现场调研,为了了解真实情况,在无水无电的客车里连续乘坐几天;开展培训,有的为了及时编成教材常常工作至次日凌晨。
正是由于这种良好的风气,使专家组变得令人怀念。
现在看,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规模企业经营的成功取决于是否能比别人更有效地组合和运用社会资源。
尼铁项目专家组除组长和后勤管理人员外,没有一个是中土公司的员工,从事的都是中土公司业务范围以外的专业工作。他们其实只受到中土公司的软约束,却能够整体地完成合同规定的任务,赢得业主的好评,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值得仔细品味的成功。
顺带想起一件小事。年评选铁路工会的火车头奖章得主时,中土公司没有理所当然地推举其派遣的专家组长而授予其他非中土成员,足见中土公司尊重人才的博大胸怀。
三、国有企业的干部需要更多的牺牲精神和责任心
国有企业名为国有,其实它不属于任何人。正是这种体制上的缺陷,需要负责经营的人具备比私营企业更多的牺牲精神和责任心才能弥补。
尼日利亚的铁路始建于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完完全全的国有企业,其铁路公司法早在年就已问世。这个铁路公司相当于一个政府机构,其公务用车都领取绿色政府牌照。正是这种不属于任何人而又无人真正负责的缺陷,使得这个铁路系统自英国殖民者撤离之后,再也没有收支平衡过。
多少年来一直靠政府输血度日。整个铁路系统在一个世纪的运作中几乎掏空成了一个空壳。这也让我们着实看到了国有企业的弊端发挥到极致是个什么境况。
中国铁路也是国有企业,中土公司也是国有企业,为什么没有遭受像尼日利亚铁路那样的厄运反而能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呢?我不具备全面分析的能力。但就我个人在专家组的体会是,国有企业的工作只有把它当作个人的事才能办好,只有不畏挫折,不计冤屈,愿意牺牲的人才有希望取得成功。
尼日利亚铁路修复改造项目合同对专家组其实没有任何硬性的要求,中土公司也没有对专家组成员提出业务上的硬性要求。但是专家组成员大都是负责任的,没有囿于患得患失的雇佣思想。就铁路公司的既有条件,如果没有主动精神,很多工作完全可以不作为而无遭受指责的任何理由。
为了保障施工的道碴运输,专家组成员主动提出运输组织方案,走遍了所有分局,与铁路公司的官员共同探讨。有时为了踏勘运输设备的实际情况,顶着烈日步行近十公里。在沿线找不到地方吃饭睡觉也是常有的事。即便在休假期间无法参加铁路公司的业务工作会议时,也都寄去书面发言,提出建议。对培训教材的英译,都暗下决心要达到出版水平。为了更直观地演示半自动闭塞和小站电器集中的原理和操作,授课的专家自己制作简易的车站控制盘。这些都不是硬性要求的结果。
四、尼日利亚的同行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尽管我们专家组居于为对方提供指导、咨询服务的地位,其实他们有很多地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铁路员工对企业的热爱,对中国人的友情令我感动,展现了人类共同追求的真善美。
有一次我们添乘客车,由于机车缺乏规范的维修达不到牵引定数,机车的撒沙机也不能工作,在区间一个大坡道上打滑。乘坐这趟列车的铁路员工都自发地下来在股道两边用双手捧起碎砂石撒到轨面上,以增加机车车轮的粘着力,帮助机车闯坡。
另一次我们遇到牵引客车的机车途中发生机破,竟然在车厢里有一个已经跳槽离开铁路公司的技术员主动上来帮助抢修机车。
一次我们为了赶赴事故现场,驱车在原始丛林中不幸车陷泥潭,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拔出。不料这时已经围上来一群村民,真没想到茫茫丛林里还有人家。他们主动上前帮助,有的用手扒,有的用力推,其中还有背着婴儿的妇女。毕竟人多力量大,车子很快就从泥潭中推出来。这时已有人提来半桶水,让我们洗洗手再走。待我们该表示感谢时,这些村民已悄然离去。
尼铁公司的官员中很多都是能亲自动手的。铁路公司的一任执行董事,当时是工务处长。一次和我们一起检查全线的线路状况,返回公司两三天之后他就拿出了完整的考察报告,其内容比我们的详尽。尽管他也带着助手,但他还是亲自撰稿,以示负责和重视。在我结识的国内.铁路系统的处.长中,像这样亲自撰写大篇幅报告的人并不多见。何况在尼铁公司,总部一个处长的级别还高于分局长。
近二十年过去了。这二十年当是中土公司快速发展的时期。与当时尼日利亚办事处早已不能同日而语。我以为从坦赞铁路的经济援助型的专家组到尼日利亚铁路经济技术合作型的专家组是一大进步。现在应该有条件再迈一步,只要组织得好,完全可以在海外独立承包经营一个铁路系统而不仅仅是提供技术指导。
在异国他乡过春节,中土尼日利亚公司组织丰富的节目,图为夫妻职工喝交杯酒,互致祝福!(前排右第二对为蔡连笙夫妇)
蔡连笙:我到尼日利亚前后有三次。
一次是在年,参与中土公司为当时的巴班吉达政府拟建的卡诺至卡钦那新线铁路项目的投标。
第二次是在年至年参与中土公司承担的尼铁修复改造项目。
第三次是从年7月开始参与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项目。退休之后还继续为中土尼日利亚有限公司效力,前后历时近20年,似乎与尼日利亚这片土地结下了难了的情缘。其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在实施修复改造项目中度过的40个月的日日夜夜。我被他们称作白皮肤的尼日利亚人,是铁路公司的中国运输处长。一个普通人生活中的一大快事莫过于辛苦努力的付出,有了积极的结果,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蔡老师(右一)和中土尼日利亚同事春节包饺子
弹指一挥间,当年的中土尼日利亚办事处和现在的有限公司已不可同日而语了。中土尼日利亚有限公司已经适应了尼日利亚这片生存的热土,它是中国的公司更是尼日利亚的公司。相信它在今后的岁月中定会绽放出更加鲜艳的花朵,孕育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蔡连笙,尼铁项目专家组,退休后仍坚持在中土尼日利亚工作过的老专家,本文写于年,这样高含金量的“老尼的故事”,对我们现在仍然有极高的学习借鉴意义,特刊发,也以此表示感谢!)
中土·尼好
_
北京中科曝光中科医院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hengyuany.com/abjjp/13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