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阿布贾 >> 阿布贾机票 >> 地球演义第七十四回异界妖花
Kosachenkoastrusvolkhovensis化石。看着眼熟吧,你觉得它是什么动物?图片来源自[1]。
这是一块来自中奥陶世地层的棘皮动物化石,研究者给它取名“Kosachenkoastrusvolkhovensis”。抛开碍眼的拉丁文学名,也许你马上会说:这不就是一块海星化石吗,你上回不是已经介绍过了?呵呵,年轻人啊,图样图森破,sometimes拿衣服。我大棘皮动物的神(qi)奇(pa)岂是尔等所能料知的?
因为它的全貌,是长成下面这个样子的:
Kosachenkoastrusvolkhovensis复原图(a)和海百合Parapisocrinus(b)对比。图片来源自[1]。
没想到吧?这货可不是什么变异海星,也不是海星和海百合某次错误的产物,而是属于一个独立的棘皮动物类群:拟海蕾纲(Parablastoidea)。那个头角峥嵘的五角星其实是它的萼部,它的口在五角星的中央,以口为中心放射出五条布满触手和吸盘的沟槽,用来捕捉和吞咽食物。在口的反面,还有一条细长的茎柄,像海百合一样,末端由基盘固定在海底。拟海蕾是一个很小的类群,关于它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知之甚少,只能想象这些魔法少女变身棒似的动物在海底成群摇曳,捞取浮游生物为食,也许还会捕捉一些路过的小动物。
既然有“拟”海蕾,那自然就有“海蕾”了。在奥陶纪生物群中,经常可以发现一些文玩核桃似的小球:
海蕾萼部化石,像不像手把件工艺品?图片来源自网络。
这些小球就是海蕾的萼部化石,由多片骨板愈合而成。由于形状像是含苞待放的花蕾,所以得名“海蕾”(在我看来更像个话筒或者流星锤)。上面可以看出明显的五条辐射对称的沟槽,那就是触手伸缩和输送食物的道路。至于上面为什么有五个孔,哪个是它的嘴,同样由于证据缺乏,难以定论。和拟海蕾一样,海蕾的萼下端也连接着茎和基盘结构,随着水流上下漂摆,飘逸生姿。
海蕾的萼和茎结构图,好象是拟海蕾含苞待放的状态。图片来源自网络。
海蕾和拟海蕾都是很小的棘皮动物类群,种类和数量都不多。在奥陶纪的浅海,可以看到大片色彩艳丽的花田,群集的奇异花朵挥舞着纷纭的枝蔓,扭动着妖娆的身姿,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奇葩。它们就是庞大的海百合家族。在富含浮游生物的海水滋养下,这类滤食动物异常繁盛。和寒武纪出现的始海百合纲相比,海百合纲体型更大,结构也更加复杂。它们的萼上丛生着多达数十条羽状的修长须腕,在海水中有节奏地舒卷张合,把经过的浮游生物送入口中。它的茎由数十段骨片连结而成,骨片之间可以弯曲扭转,使得海百合极其坚韧而又灵活。群集的海百合在海流中起伏摇荡,组成壮观的水下花潮。无数的三叶虫,甲壳类和无颌鱼类在花海中穿梭;细小的海螺,海星和海蛇尾攀附在海百合上,成为海洋生物的一片绿洲。在海百合的冲击下,始海百合类逐渐衰落,最终淡出了历史舞台。
始海百合(上)和海百合(下)化石对比。海百合明显比它的前辈华丽招摇得多。图片来源自网络。
海百合结构图。它们可算是外形最像植物的动物了。图片来源自网络。
海百合是古生代和中生代海相沉积层中最丰富的化石类群之一。海百合死后,肌体腐烂,萼部和茎部会分离解体,由于形状和重量的差别,被海水挟带,经常会沉积在不同地方,分别形成数量可观的化石群。茎部骨板是圆形的薄片,中央有五角形的空洞,成堆形成的化石像是一串串的古代钱币。
主要由海百合萼部组成的化石墙。图片来源见水印。
海百合茎部骨片化石,好像成串的古钱。图片来源自网络。
始海百合,海百合,海蕾和拟海蕾在古生代一度兴盛。其中海百合纲在中生代的海洋生态系统中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些种类延续到4亿万年后,成为现存棘皮动物中唯一的固着滤食类群。
除了长茎的海百合外,海百合纲中还有一类像是灌木的动物——海羊齿,它们并不完全固定,可以用根须状的足爬行,经常成群地聚集在浮游生物丰富的海域,蠕蠕而动,仿佛某种魔界的植物。
地球名片
生物分类:动物界-棘皮动物门-海百合纲
存在时间:早奥陶世至现代
现存种类:约种
化石种类:种以上
生活环境:海洋
代表特征:外形似花,身覆骨板,躯体分为羽腕,萼盘,茎柄和基盘。
包含类群:海百合,海羊齿
参考文献:
[1]S.V.Rozhnov,ANewGenusofParablastoidea(Echinodermata)fromtheMiddleOrdovicianofLadogaGlintontheVolkhovRiver(LadogaRegion).PaleontologicalJournal,,Vol.47,No.2,pp.–,DOI:10./SX
感兴趣的话,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hengyuany.com/abjjp/18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