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阿布贾 >> 阿布贾历史 >> 没发现文字,就没有五千年文明中国回应西方
◎采写丨科技日报记者张盖伦
◎编辑丨刘莉
时隔不到两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再次聚焦“考古”。
这一次的主题,是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下简称探源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时间回到年7月。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
当阿塞拜疆文化部长最终落槌,宣布位于我国浙江余杭的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一张小小的书法横幅在中国代表团席中展开。上面写着: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浙江良渚博物院良渚文化玉璧
良渚遗址,正是探源工程确定的四个最重要的区域性中心遗址之一。曾有人问参与文明探源工程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良渚第三代考古人王宁远:文明探源,是研究前就把证实中华文明五千年作为目标吗?
王宁远回答:考古的终极目标是复原古代社会,不可能以证实某种预设观点作为工作目标。没有这么多功利性,保存求真精神,才能不断突破固有认识。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一代代考古人,寻找着历史的真相。
1
探源工程让中华五千年文明有实证
长期以来,一些人出于各种原因,或宣扬中华文明外来说,或贬低中华文明的发展水平和成就,或对我国夏代及之前的历史传说的真实性抱着极端怀疑的态度,否认我国有五千年文明史。他们以出土甲骨文和青铜器的殷墟作为中华文明的开端,认为我国的历史只能从商代开始计算,也就是只有三千余年。
文明的曙光,究竟何时在中华大地露出?
浙江杭州良渚博物院良渚文化兽面纹玉琮
在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讲解探源工程的,是中国社科院历史学部主任、研究员王巍。他也是探源工程第一至四阶段项目负责人、执行专家组组长。
王巍曾在与《河北学刊》主编的对谈中说道,作为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学者,对有关中华文明的一些基本问题拿不出较为系统的见解,不能不说令人汗颜。
重建中国上古史的任务,从上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考古学发端起,就落在了考古学肩上。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田野考古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促进了考古学科有关中华文明问题的提出。随着最新的自然科学技术不断被引入,形成了以考古调查发掘为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多学科交叉揭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共识。
年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立项。这是一项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级研究项目。王巍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教授被科技部任命为项目负责人。
20年来,在科技部和国家文物局等部门的支持下,在参加探源工程的近位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文明的源头景象逐渐清晰。
探源,不仅仅是追寻中华文明的源头,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hengyuany.com/abjls/23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