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阿布贾 >> 阿布贾历史 >> 参考消息特稿60名尼日利亚工程师来华取
60名尼日利亚工程师来华“取经”
文/本报驻沈阳记者徐扬王炳坤崔师豪驻阿布贾记者郭骏
10月14日,来自尼日利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辽宁华冶集团参加技术培训。(杨青摄)
早上七点半起床,八点上课,晚上十一点半熄灯睡觉……这是尼日利亚工程师阿贾伊的每日作息表。41岁的他很适应这样有规律的学习生活,尽管这里天气寒冷,要穿上棉服,离家有1万多公里。
阿贾伊的“学校”是一座名叫华冶集团的工厂,位于中国辽宁省鞍山市,距离省会沈阳约公里。在这座工厂里,阿贾伊并不孤单,来自尼日利亚的59名同学和他一起学艺。
从今年8月28日踏上中国土地,这批尼日利亚工程师已经学习了两个多月。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的是“取经”,学习中国企业输变电设备制造和维护技术。按照计划,半年后他们将能够自己生产变压器。
阿贾伊说,这里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
“我的故乡曾两年没有电用”
电意味着什么?在阿贾伊看来,电力简直是尼日利亚的“一切”。
“我是个足球迷,有时候在家里看比赛看到兴起时突然断电,这令人很沮丧。”家住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的阿贾伊说,“如果等上一两分钟还没有来电的话,我们就会搬出家用的小型发电机。”
阿贾伊掏出手机给记者展示了他家里发电机的图片。这是一种小型发电机,由汽油或者柴油发动,价格约元人民币。为了不时之需,阿贾伊的家里常备10升柴油。
“你们可能体会不到,在中国安安心心地看完一场比赛,对我来说是无与伦比的体验。”阿贾伊说。
阿贾伊的妻子贝妮迪克塔开了一家面包店,店面配备了发电机,“但购买柴油和发电机维护成本太高了,如果有稳定的电网供电,我的用电成本至少可以下降80%”。
阿贾伊出生于埃基蒂州伊菲卡村,距离首都阿布贾约公里。“那是一个小村庄,人们靠种植玉米、山药、水稻为生。”他说,“我的故乡曾经整整两年没有电用。农民在旱季只能走很远挑水回来种庄稼。因为他们没有钱去打井,即使有了水井也没有稳定的电力维持水井工作。”
尼日利亚的电力情况并非一直这么糟糕。阿贾伊说,在他小时候尼日利亚的电力并不像现在这么紧缺,不会动不动就停电。随着人口快速增长,用电需求与日俱增,但电网系统却没有得到升级,造成了尼日利亚如今电网系统不堪重负。
“如果把发电站比作给血液运输提供动力的心脏的话,那么输变电设备就是输送血液的血管。”阿贾伊形象地比喻道,“现在尼日利亚电网的‘血管’非常糟糕,而且我们并没有自主制造、维修这些‘血管’的能力。”
“作为一名工程师,我的梦想就是改变这样的状况,让我的国家电力充足起来。”阿贾伊说。
祖国期盼他们学成归来
在“学校”里,阿贾伊的偶像是王毅。39岁的王毅是华冶集团的高压实验站负责人,也是尼日利亚学员们的老师,英语非常流利。
“尽管他们在变压器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很欠缺,但都非常认真和努力。”王毅这样点评他的学生们。
在老师眼里,阿贾伊和依马杜是最喜欢提问题的两个学员。
一天晚上,两名学员在做王毅留的变压器连接组别的作业时,意见出现了分歧。他们争论谁画的电路图对,并为此吵了起来。谁也不服谁的他们叫醒了老师,让他评判到底谁的答案正确,最终依马杜获胜。但阿贾伊并没有懊恼:“争论让我的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我很高兴!”
事后讲起这段小插曲,两人都觉得非常有意思,因为阿贾伊和依马杜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改善尼日利亚的电力供应状况。
依马杜说,尼日利亚的经济发展被不持续、不稳定的电力供应扼住了咽喉。改善尼日利亚落后的输变电配套设施,迫在眉睫。
60名工程师赴华学习的故事,在尼日利亚国内引起了不小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hengyuany.com/abjls/24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