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阿布贾 >> 阿布贾美景 >> 北京旅游,不仅是故宫长城和烤鸭,还有更多
提起去北京旅游,人们第一反应一定是北京的故宫长城颐和园,天坛鸟巢烤鸭店,其实呢,北京从元代建都开始成为国都,留下大量的文化遗产,而以京城文化为主线的旅游,才更有味道,才能更全面了解北京。
层楼拱立夹通衢,鼓奏钟鸣壮帝畿。
万古晨昏常对待,两丸日月自双飞。
寿山树色笼佳气,御水波光荡落晖。
手把阑干频北望,心如征雁独南归。
这是元代诗人张宪,登“齐政楼”(现鼓楼,元代称为齐政楼)远眺,目睹大都城钟、鼓楼地区景色如画,盛况空前,感慨万千写下的一首《登齐政楼》诗。北京的钟鼓楼是北京中轴线的北端,而中轴线的南端正是永定门城楼,全长共7.8公里,不知道您有没有试着徒步走一遍呢?现如今,走读北京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休闲方式,一可以锻炼身体,二可以饱览北京城壮丽秀美的景色,三可以亲身感受北京城浓浓的文化氛围。
日前,我们的选题策划人小强,就跟随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学研究基地的老师和同学们走读北京,走过了北大红楼,重走了伟大的五四运动的行进路线,亲身感受了一次和专家学者一起走读北京的文化体验,感触颇深,所以,本期节目,我们就请来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北京学研究所所长张宝秀教授一起,和大家回顾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的几次走读北京活动,说说走读北京,感受北京文脉的话题。
本期嘉宾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北京学研究所所长张宝秀教授
1、走读中轴线――永定门、正阳门、地安门
年7月初,北京市文物局公布中轴线上已经确定的14处遗产点是,永定门、先农坛、天坛、正阳门及箭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社稷坛、太庙、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及钟楼。
北京中轴线,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北京市诸多其他建筑物也位于这条轴线上。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
古代北京城市建设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北京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这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赞美这条中轴线是"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永定门为何不打地基
说到永定门城楼的建立,还得从明朝嘉庆年间说起。明嘉庆年二十九年,由于蒙古俺答汗率兵攻至京城近郊,为了加强防御,嘉庆三十二年开始建了一个城楼。瓮城与箭楼由于人力与财力匮乏,所以当时没能修建。直到清乾隆年间才建了瓮城。又过了很多年,乾隆十五年增建了箭楼。乾隆三十一年又重建箭楼城楼及瓮城。就这样,经过明清两代大约年的修建,永定门成为北京外城中最高大雄伟的一座城门。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先将城墙西面拆了一段,修了一条供洋鬼子调遣部队用的铁路。此后,永定门因为年久失修,逐渐荒废。
到了年,外城损毁严重,只留下四角和永定门,年,以妨碍交通为由永定门城楼被全部拆除。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先生的妻子林徽因女士,当年不同意拆毁北京的城门和城墙,对此,她留下了一句特别著名的话值得我们当代人警醒啊,她说:你们现在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盖,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
真没想到,林徽因女士的话一语成谶,今天我们要说的这座永定门,就是一个假古董。永定门拆除47年后的4年,由于北京申奥成功,永定门城楼得以重建。值得庆幸的是;重建使用的城砖中,有一百多块是原嘉庆年间建造永定门城楼时的老城砖。城楼的主体使用了12根树龄在百年的南非铁梨木。这次重建地基深9米,打了根11米的地桩。特别令人惊喜的是,3年在先农坛古建博物馆古柏下,发现了遗失年保存完好的明代原建城楼上的石匾。重建永定门石匾三个字就是仿照这块石匾而来。后来,这块石匾被首都博物馆保存了起来。首博新馆开馆后这块匾曾经展出过,后来调整展厅内容后就被收入库房了。当然,如果现在您去永定门城楼参观,值得一看的还有重建的永定门东北方这一块国内最大的昆仑玉原石,30多吨,来自青海海拔4千多米的昆仑山,因为永定门为京城龙脉之龙头,所以安放于此的寓意,就是“永远安定”。
4年8月18日。永定门城楼大脊最后一块瓦合拢。此次是按照中国古代传统,在大脊内将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连同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一起压到城楼正脊的中部后,和上麻刀灰;砌最后一块砖。4年9月25日复建完成,使得京城中轴线这一世界建筑史上罕见的奇迹,得以重现在京城的南端!不过,六月底我们的制作人小强经过这里的时候,看到永定门城楼的木质外立面油漆已经很多脱落,斑斑驳驳,很多都已经露出了木板的本色,虽然仅仅复建十多年,但已经显得很是苍老破旧。
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不错,北京城的格局就是外城套内城,内城套皇城。而说起永定门,它始建于明嘉靖32年,也就是年。原来的永定门前有箭楼,后有城楼,中间为瓮城,它和天安门、前门在同一中轴线上,位于左安门与右安门的中间位置。永定门是北京外城七门中最大,最重要的城门,位于北京城中轴线的南端起点。
然而江山易主,几多烽火狼烟,永定门城楼是拆了毁、毁了拆,饱经蹂躏,风风雨雨四百年后,终于在年被拆除了。直到3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在原址复建永定门,以恢复北京市南北中轴线。
就在复建工程开始前,施工人员和文物工作者一起找到了旧城楼的基址。然而令人感到惊奇的是,旧城楼的地基仅是三四层垒起来的石砖,每块石砖的厚度不过12厘米,四块砖摞起来也不到半米。与其说这些砖是用来当地基,还不如说是用来找平。
铺三四层砖就能当地基,您想象得到吗?更何况摆在我们面前的可是一座建筑规模庞大的城楼啊。不可思议,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前人盖这座城楼时不打地基呢?据有关技术人员讲,根据建筑经验,北京的冻土层约为80至厘米深,所以盖楼盖房都要挖地基。那么明代建永定门城楼为何不考虑北京冻土层这个因素呢?
针对冻土层,有关技术人员对它进行了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时的建筑工匠肯定了解冻土层的厉害,但凭借他们的经验,城楼这样庞大的建筑物盖在地面上,隔绝了冷空气与土地的接触,城楼下面的土地在冬天根本不会冻,所以也就不用打地基了。
想来也是,几百年前地下几乎没有扰动,不像现代城市中,地铁、施工、地面交通都会对建筑物有影响,所以现在盖楼盖房必须要打牢基础。包括这次永定门城楼复建中,施工人员不但在原来城楼的位置上挖了9米多的地基大坑,而且在大坑中又每隔1米就打进一根十多米长的混凝土桩,一共打了根。经过现代技术处理,复建的永定门城楼能抗8级地震。
技术人员的分析到底对不对,我们无从考证。但是历史学者却不这么认为,他告诉我们的是:明朝嘉靖年间修建永定门城楼,实为急需。当时,北京内城南墙外的商业已经发展起来了,也就是现今前门商业区的附近。人口也比较多,为防御外侵,保护城南,所以需要尽快建设一座新城池。但当时明朝的国力已经日渐衰微,人力财力均有限,原本修建一座封闭外城的打算只能放弃,转而建一座将城南半包围的外城。永定门城楼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修建的,不但资金紧,工期要求也很短,约有一年。正是这些原因,导致永定门城楼草草建成。
说起这增建外城的工程,那时从明嘉靖三十二年,也就是年开始的,由于当时南郊,也就是正阳门外比较繁华,又有皇家祭坛天坛和先农坛,所以外城先由南线筑起。但是开工不久,就因资金不足,难以为继。这也反映出统治者的昏庸和低能,以致未能及早妥为筹措。无奈之中,嘉靖皇帝派内阁首辅严嵩去想办法。
严嵩去工程现场溜达了一圈,还真想出一条虽不高明但可以对付的“妙计”,即只筑南线城墙,其他三面待日后有钱时再说。南线城墙长度,也由原计划的20里缩减为13里,其东、西两端,向北弯折,与内城的东南、西南两座角楼会合。但是嘉靖君臣没有料到,所谓“日后再说”,直至明亡再也未被说起。
不管答案是怎样,联想到巍峨屹立了几百年的旧城楼,前人精湛的建筑技艺不得不让人佩服。由于箭楼和瓮城原址都在现护城河道的位置,因此,此次复建只恢复了城门楼部分。这也是北京第一座复建的城楼。站在永定门城楼上,四面都是风景。城楼底下就是改直的护城河,像永定门的两臂般东西向展开。护城河南是南二环路,以及通往大红门的南中轴路延长线。由于附近没有高的建筑,整个视野十分开阔,甚至可以看见南边的天际线。
正阳门箭楼到底有多少箭窗
箭楼的第四次、五次焚毁和重建分别是在清道光二十九年(年)和光绪二十六年(年),这两次重建的过程中,箭楼箭窗的个数并没有什么变化,仍旧是86孔。
年,为了缓解前门地区交通堵塞的状况,国民政府开始了对前门的改造工程。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主持了箭楼的改造工程。他大胆采用德国建筑师罗斯凯格尔的设计方案。箭楼增设了混凝土仿汉白玉护栏,在其东、西两面增筑了欧式浮雕(华盖式造型)各一尊,在一二层添建了箭窗的弧形遮檐,抱厦两侧各增加4个箭窗,这样,箭楼箭窗数就从86孔变成了94孔。
我们今天看到的正阳门箭楼的样子仍是年改造后的模样,从此以后,箭楼没有再进行过较大的变动。但是,箭楼箭窗的个数并没有因此而止。~年间正阳门箭楼曾经作为北平国货陈列馆存在,前后计12年。民国十七年(年)8月,作为陈列国货场所的正阳门箭楼“室内因亮光不足,在北墙上添玻璃铁窗高七尺宽九尺半一堂”,在厚实的北面城墙上开了一堂高2.16米、宽3.20米的大窗,箭楼开北窗后采光条件大为改善。至此,正阳门箭楼箭窗数变为95孔。虽然,严格说起来,箭楼北面城墙上开的铁窗不能称之为箭窗,但对于已经从防御功能转为礼仪和艺术观赏功能的箭楼来说,北面的这扇铁窗也算得上是箭楼的一种装饰和艺术品。
地安门为何是太监收容所
地安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是皇城的北门,天安门则是皇城的南门。南北互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作为北京皇城的后门,这地安门,不仅有着“北京一夜”歌中唱到的传奇故事,更有很多北京人难忘的回忆。以前,地安门被称为北安门,可老百姓则是俗称为厚载门,叫白了,就成为后门了。
和天安门一样,地安门也有雁翅楼。雁翅楼旧址的大致位置在今天的地安门东大街与西大街相汇,景山公园之北,地安门外大街与内大街相汇的十字路口以南两侧,曾是地安门的戍卫建筑。为东西相对称的两栋二层砖混建筑,面宽各十三间,每座楼的面积约平方米。
雁翅楼如今已然重新屹立在地安门内大街北端道路两侧。该楼黄琉璃瓦覆顶,其建筑造型很别致,远观好似大雁张开的一对翅膀,故此得名,是北中轴路上的知名景观,其北端贴近地安门两侧。清代时为内务府满、蒙、汉上三旗公署,其作用是皇城后卫哨所。
历史上的雁翅楼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北端紧邻地安门,南端与地安门皇城墙相接,曾是地安门的戍卫建筑,建筑形制为中轴线东西对称的两栋13开间二层歇山屋面建筑,因其布局形似张开翅膀飞翔的大雁而得名。
年底,为了疏导城市交通将地安门拆除。年2月3日路面竣工,车辆通行。当时,因为一些社会名流对拆除地安门持反对意见,政府许诺将从地安门拆下来的门窗、木梁、木柱、木柁、木檩都一一编号登记造册,连同砖石琉璃瓦等统统运往天坛,计划在天坛北坛上门内照样移建一座地安门。不料,日后天坛内发生火灾,堆垛在那里的木质材料全部化为灰烬,移建地安门之议从此也就泡了汤。将近50年过去了,如今在天坛北门内尚残存有少量地安门拆下来的残砖、废石和破旧的琉璃瓦,又因为没有留下实测图纸,移建地安门的计划也就无法实施了。
关于雁翅楼,同样承载了很多历史记忆。查阅地安门的相关史料,“太监出宫暂住雁翅楼”恐怕是有关地安门大事记中记得最详细的,或者说是最值得记录的事件之一。雁翅楼如今已然重新屹立在地安门内大街北端道路两侧,清代时为内务府满、蒙、汉上三旗公署,它的作用是皇城后卫哨所。
年夏,紫禁城中的建福宫着起了大火,已然逊位的溥仪,对这场大火的起因心知肚明,因为当时宫中太监偷盗成风。据溥仪的堂兄溥佳回忆说,他曾亲眼看到宫中护军把一个手拿旧椅子的太监拦住盘问。太监解释说是拿出去修理,但护军一检查,发现座椅下面还有一层木板,里面藏了几件金器……当时京城的大小古玩铺,不时能发现宫内的古物。地安门外大街当年古玩店铺就出奇的多,烟袋斜街西口河沿边上也曾是京城闻名的“鬼市”……
看到太监们“盗宝”溥仪无计可施,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曾建议把宫中珍宝拍照后造册登记。于是,溥仪令太监到各宫取古物来拍照,太监们有时竟然取不出来。因此,溥仪认定建福宫大火系人为的。据消防队员说,他们初到宫中救火时,还曾闻到很大的煤油气味。溥仪听了,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就在建福宫大火20天后,溥仪在洋师傅庄士敦的怂恿下,咬着牙根子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紫禁城中所有的太监从宫中全部遣散。
千八百的太监一下子要在宫中消失,也得有地方安顿啊!这些太监多是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大多在京城里没有落脚之地。据末代太监孙耀庭回忆,不少太监出宫以后,因没有任何生活出路,走出宫门就跳进了筒子河。溥佳在《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一书中回忆说:“若叫这数百名太监流落街头,未免有碍北京的治安。经过商量议定由内务府筹措一笔遣散费,北京有家或有亲朋投宿的,即可携带行李出宫;实在无处投奔的,暂时住在地安门雁翅楼内,待领到遣散费后,再各自回乡。”如此,原本是清代内务府满、蒙、汉上三旗公署和皇城后卫哨所的雁翅楼,就成了太监们的临时住所,一时间炊烟袅袅、人头攒动。
七月下旬过后,内务府终于筹措了遣散费,遂在雁翅楼里会同军警人员开始发放。经过统计造册,这次裁撤的太监有七百多人。钱到手之后也就没得惦记了,太监们相互告别,有的搬到了庙里,有的投亲访友,还有的回了原籍。但仍然有三百多太监“赖”在雁翅楼里不走。溥佳说:“我每天从宫内经过这里,总看见不少衣衫褴褛的太监在廊下生火做饭,极像逃荒的难民,其状颇为凄惨。后来军警怕他们引起火灾,屡次驱逐他们离开,直到年春,才先后散净。”
2、走读五四运动路线――
北大红楼、京师大学堂、东交民巷
北大红楼为何叫红楼?
北大红楼,简称"红楼",常被以"北大红楼"、"沙滩红楼"引用。红楼是年至年期间,北京大学的主要校舍所在地之一。北京大学红楼原为北京大学第一院。整座建筑通体用红砖砌筑,红瓦铺顶,故名"红楼"。
北大红楼一层曾是北京大学图书馆所在地,为突出旧址特色,红楼内保持原有格局,营造五四时代氛围。纪念馆依据研究成果对图书馆旧址进行部分复原,共有:图书馆主任室、第二阅览室、登录室、第十四书库,以及新潮杂志社和学生大教室等六处陈列,并开辟蔡元培专题陈列、陈独秀专题陈列。当年毛泽东工作过的第二阅览室也做了原景复原,最后,我们也来到了原景复原的图书馆主任室和新潮杂志社。
当年北大到底几个校区?
从清末到民国,老北京大学的校舍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为历史的原因,老北京大学校舍分散在北京城的不同地方。老北京人常提到的“北大一院”、“北大二院”、“北大三院”以及“西斋”“东斋”等,其实都是老北大留下的痕迹。自民国初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后,一直到年迁往燕大校址前,老北京大学的主校区一直在景山附近的沙滩地区。纵观这一阶段,老北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多的建筑。比如教学建筑有一院、分科大学校址、二院、三院、四院、五院、地址馆、图书馆、孑民堂、民主广场、西什库医学院、阜外罗道庄农学院以及祖家街工学院等,学生宿舍主要有:西斋、东斋、三斋、老四斋以及新四斋。
不过这些建筑并非像如今的校园一样集中在一处,而是分散在北京城的街头巷尾。按时间顺序来看,老北大的公主府校区最早,但后来常被称为二院,为何校区成立时间最早,却称为二院?
原来,公主府校区的遗存,它是当年京师大学堂所在。年6月11日光绪帝宣布变法。在众多改革举措中,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创立京师大学堂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为此清廷将位于沙滩后街已闲置多年的“和硕和嘉公主府”划拨给京师大学堂作为校舍。
公主府的日晷仍在北大
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历时天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光绪遭囚禁,新政被废除,但京师大学堂确得以保存,成为维新变法仅存的硕果。
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京师大学堂校舍遭受严重破坏,直至年才得以恢复。年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正式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如今,位于沙滩后街的55号院就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旧址。55号院现由华育宾馆、人教社、居民住家共同占用。尽管原有建筑布局已不复存在,但还是可以找到不少昔日的老建筑,尤其是当年的公主府大殿已修缮一新。
公主府大殿前面的花园水池有一座日晷
该大殿当时是老北大二院里最大的教室,许多知名学者曾在此发表演讲。通过两张老北大的老照片,可以看到当年公主府大殿前面的空地,被设计成花园样式,这是李四光先生于年带领学生设计而成的。花园水池的中央,树立起一座日晷。这座日晷得以保留,如今它静静地矗立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前。现在的北大校园内,有多处圆明园及其它古迹石刻,但这些都是民国时期燕京大学运往校园作为点缀之用,而这座日晷则是北大老校址上的原物,这对北大而言意义非凡。
现在,位于沙滩后街55号的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原北大数学系楼,也是“光辉起点·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东城”主题展览现场。
说到为什么公主府校区被称为北大的二院,还要说说老北大的汉花园校区。在这个校区,人们熟知的就是如今依然有着重要象征意义的北大红楼。
汉花园,在清朝时是内务府的一处库房,后来改名为“汉花园”(关于汉花园得名的具体时间,说法不一,有认为是清末,有人认为是民国时期,可以确定的是民国时期的地图上,有汉花园这个地名)。
清末,清政府将此地拨给京师大学堂,最初用途是当做学校的运动场。年,汉花园空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国立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北大红楼开工建设了。年,北大红楼建成后,汉花园校区便逐渐取代公主府校区成为北京大学的核心校区,被人们俗称为“一院”。这也就是为什么公主府校区虽然在成立时间上早于汉花园校区,却被称为北大二院的原因了。
如今,这里成为很多游人到北京必去的地方之一,早在年北大红楼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大红楼一层被辟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北大红楼的建立,让原本面积就不大的汉花园校区用地更加紧张。在红楼北面是松公府的空地,学校租得其中一部分作为操场。松公府在清朝乾隆年间是大学士富察傅恒的宅邸,因其战功卓著被授予一等忠勇公,爵位后世子孙世袭,到了光绪十七年松椿承袭爵位,一等忠勇公府便被改称为松公府。
年12月蒋梦麟先生担任北大校长后,将整座松公府买下,并将图书馆从北大红楼一层全部迁入松公府东院内。为了改善办学条件,蒋梦麟校长四处奔波寻求资金支持,经多方努力,年4月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在松公府旧址动工,年8月新馆落成。在当时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北大图书馆新馆都堪称国内一流。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如今位于《求是》杂志社内,仍然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历经百年沧桑,老北大一院、二院都多少有一些建筑得以保留。遗憾的是,老北大三院基本没有建筑保存下来。
老北大三院地处北河沿,离北大红楼不远,其位置就是现在的民政部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所在地。老北大三院的设立,源于年京师大学堂接管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年京师大学堂在北河沿地区建设新校舍,设立译学馆专门培养翻译人才。年译学馆停办,北大法科迁入。红楼建成后,法科上课地点主要都集中在红楼。为了缓解学生住宿紧张的局面,三院内的部分教学楼被改为学生宿舍。
民国时期的国会众议院旧址,这里曾为老北大四院。
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9月北京大学被迫南迁。八年抗战期间北大一院、二院和三院的校舍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有的校舍还被占作他用。抗战胜利后北大将宣武门国会街内原北平大学法学院的校舍接收,这就是北大的四院和五院。年10月10日,北大抗战结束后的首个开学典礼就是在北大四院的大礼堂隆重举行的。
除了上述五院,年后,老北大又增设了工学院、农学院和医学院。工学院在端王府夹道,其旧址在西城区赵登禹路祖家街一带。清末民初,端王府夹道这一带也是教育重地,有多所学校在此建校。农学院则在罗道庄,如今翠微路西北一带。医学院在西什库一带,医院的位置所在,医院之所以把院址选在这里,正是因为原来的医学院在这里。如今,这三座学院均无建筑遗存保留。
这些就是目前可寻找到的老北大留存的全部建筑。当这些老建筑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时,也在提示后人,它们不该被遗忘。(本节原作者:宋君玮)
解放北平入城式毛泽东主席为啥指示一定要走东交民巷
北京市东城区,有一条很长很长的胡同,胡同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全长近1.6公里,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这就是东交民巷。可您知道吗?东交民巷其实有个“曾用名”——江米巷。为啥叫江米巷呢?原来,在北京还叫元大都时,皇城的东墙外,有一条水路,年开凿通惠河连接南北大运河,当时的运粮船直接停泊在城外的船板胡同一带,人们就地卸粮售卖,于是形成了粮食买卖一条街。南人叫糯米,北人叫江米。时间一长人们就干脆叫它江米巷了。北京胡同的名字多很实用,见了名字就知道它的含义。如今人们之所以还留恋北京的老胡同,十有八九和这有关。永乐十八年,朱棣迁都北京。从此江米巷就成了城里的一条长街。那东交民巷的变迁到底是怎么样的?当年在东交民巷刺杀汉奸张敬尧的是谁?年北平和平解放,入城式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一定要穿过东交民巷呢?
明代时修建棋盘界,将原来江米巷截断成为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在东江米巷设有六部中礼部以及鸿胪寺和会同馆,主要只接待来自安南、蒙古、朝鲜、缅甸等四个藩属国使节,因此会同馆又被称作四夷馆。
您听,这里离后来成为使馆区已经越来越近了。说起来啊,明、清两代,由于这里离皇上家最近,于是乎各衙门口就一股脑儿地奔这里迁,这样可以方便早上请示晚上汇报,就连皇上打个喷嚏也能立马听见。这里顺着数有宗人府、吏部、户部和礼部,还有兵部、工部、鸿胪寺、医院;挨东边的有銮驾库、翰林院、梁公府、达子馆等。南边有会同馆、四夷馆、怡亲王祠、庶常馆、宗人府监狱和太仆寺等。
因为这地方离皇上当官的都近,当然就利好,咱有句老话叫“无利不起早”。所以洋人其实也早就看上江米巷了。他们抱着抬着上贡的东西一进京城就住这儿不爱走了,给皇上上完贡再给一品二品大员上贡。据说当时就有个洋人,来京城上完贡赖着不走,做了几年的生意,捞了大钱,皇帝不乐意了,于是就下令限制他们的经商范围。可谁知道越限制越没用,洋人反而来了情绪,一拨接一拨,大批的直往江米巷里住。
来这么多人怎么办呢?总不能睡马路上,人家好歹也是使节。于是明永乐五年就开始在四夷馆离培养翻译人员,养一帮洋人进来当教书的。没翻译对于中外两方面都不方便。第二年又建了会同馆,招待四方来往的洋人。清乾隆十三年,把两馆兼并于一起,改叫会同四译馆。新馆址就在东交民巷原会同馆址。除了这还给他们建了用于居住的宅子。于是,附近居民也就渐渐把“江米巷”改称为“交民巷”,也就是各国人民相互交往。这江米巷就算是在成为使馆区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之后的事情就没那么美好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政府和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条约中的一些条款涉及到外国人迁入江米巷。于是,各国公使就先后住过去了:年3月英国公使正式入住东江米巷的淳亲王府;法国公使正式入住安郡王府;美国公使进驻美国公民位于东江米巷的私宅;俄国公使入住清初在那里修建的东正教教堂俄罗斯馆。
打那以后,外国公使馆的官址大多都选择在那里,一直到年已建有法国、日本、美国、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国使馆。这里边还有个故事:清末的大学士徐桐就住在这地界,他对此深为不满,可不满又没有办法。不过文人还是有文人的招,他在家门口贴了一幅自撰的对联,联曰:望洋兴叹,与鬼为邻。
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这里因为洋人聚集,而被作为攻击的重点,曾有童谣念道“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前者指的是位于北京西皇城根的西什库教堂,后者即指东交民巷。年义和团运动之后,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东江米巷改名LegationStreet(使馆街),其在中方绘制的地图中则正式更名为东交民巷。
此后,这里成了国中之国的使馆区,出现了大量西式建筑,外国人建了很多银行、饭店。这块使馆区在辛亥革命后一直保留。直到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除德国意大利等轴心国外交官移交给国民政府,这里仍然被很多外国人占据着。在东交民巷核心区,有一座英、法、美、德、日、俄六国合资的六国饭店颇为有名,民国时期众多历史事件都和这家饭店有关,其中,就发生了大汉奸张敬尧在六国饭店被刺杀的案件。
新中国成立之后清理外国兵营,对外国侵略者说不,是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北平,入城的那一天就开始了。年2月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北平入城仪式以及行进路线的制定,毛主席主席就要求队伍一定要从东交民巷经过的。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旧中国这里是帝国主义的天地,中国的军警都不得进入。而今,北平解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这里昂首阔步通过,宣告那段耻辱的历史结束了。
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通过东交民巷,欢迎的学生们登上坦克欢呼庆祝。
走读,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获取本地文化和历史信息的最佳途径,通过走读,您可以近观、细观这一路的风土人情。所以,现如今走读北京,也成为很多年轻人了解北京文化,感受北京文脉的独特休闲方式。当然,如果您和专家学者们一起走读,那获得的文化历史信息就会更多,收获也会更大。
北京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到处都有历史文化信息,走出户外,让我们去走读北京吧,走读北京,不仅可以感受北京文脉,更会让您爱上这座城。
资讯来源:北京文艺广播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专业治疗白癜风什么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