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阿布贾 >> 阿布贾美景 >> 一文读懂波澜起伏的非洲经济史积遇非洲
游猪生态团队制作了「非洲经济专题」,从第一章非洲疫情相关经济措施我们可以看到非洲经济体制固有的脆弱性下还有着无限可能与商机。这次我们将向大众梳理非洲经济史,希望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找寻其脆弱性根源所在,以及看到非洲内部及外部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于非洲经济这一公共话题,我们将产出如下四个方面的相关内容:Chapter1非洲疫情相关经济措施
Chapter2非洲经济史
Chapter3中非经济间的合作
Chapter4数字时代的非洲经济机遇本篇文章将从Chapter2非洲经济史谈起。我们大致将非洲经济史分为以奴隶贸易为特征的传统经济时期、帝国主义瓜分的殖民地经济时期、独立后不断探索的民族经济时期。
■帝国统治下的肯尼亚局部图景。来源:Pinterest年-年:贩卖黑奴血肉的资本贸易
“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因为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很有体面的样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马克思长达四个世纪之久的非洲奴隶贸易是非洲历史上极其黑暗而混乱的一段时期,它以亿万生命的陨灭展示着不平等的世界秩序——欧洲国家在资本的驱使下以暴力的方式奴役非洲人民,对非洲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摧残,这种影响很难被时间完全湮灭,直至今日,非洲经济的脆弱性都在与年前的奴隶贸易遥相呼应。
■"Bandofcaptivesdrivenintoslavery"十九世纪中期画来源英国伦敦国家航海博物馆MichaelGraham-Stewart奴隶制收藏集
在中世纪及更早以前,非洲大陆处于一种相对隔离的状态。15世纪中叶前,仅有的贸易活动是通过东非海岸,红海及撒哈拉沙漠进行的,而内陆地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为稀少,主要是通过黄金贸易展开。但是非洲大陆内部之间会存在一些贸易活动,例如将伏尔加河西侧森林的可乐果运至北部的热带森林,将铜制品从撒哈拉沙漠运至尼日尔河流域等。
奴隶贸易前非洲大陆的另一大经济活动在于游牧经济——伴随班图农民在非洲中部、东部及南部的移动轨迹,铁器制造及其他手工艺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散。非洲的传统手工技艺如西非贝宁王国的棉花、皮革,尼日尔河下游地区的金属工艺,莫桑比克索法拉的铁,都依靠卓越的质量成为非洲经济的部分支柱产业。
然而,奴隶贸易的出现,从根本上瓦解了非洲的传统经济体系。
年葡萄牙人船长贡萨尔维带领他的船员沿着非洲西海岸往南绕过布朗角后上了岸,他们从那里带走了十个黑人回到欧洲,这是欧洲人在非洲掠夺奴隶的最早记录。
此后,从15世纪中叶起,“贩卖人类血肉”的非洲奴隶贸易便拉开序幕。参与国家从最初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扩展到英国、法国、普鲁士、美国等国,波及范围也从最初的西非海岸蔓延至非洲大陆内部及东非海岸,贩卖非洲人民的方式也经历了“海盗式掠卖—奴隶专卖组织成立—非法走私”等多种形式的更替。
■三角贸易分为三个航程:欧洲国家到非洲西部海岸后以廉价的制成品换取奴隶,再抵达美洲以奴隶换取当地的矿产及农产品,最后将这些产品运回欧洲市场进行贩卖。来源HowellWorldHistory
其中“三角贸易”是奴隶贸易的重要部分,在十七至十八世纪达到鼎盛时期。由于整个航程的利益回报率可以达到—%,因此当时大批欧洲人对奴隶贸易事业趋之若鹜。以英国利物浦为例,年至年间,港口的贩奴船数量从1艘增长至艘。大量西方城市依靠着三角贸易带来的利润获得程度不一的发展。
■在船甲板上的奴隶。来源年被带至美国福罗里达州基韦斯特市的画。
持续四个世纪的奴隶贸易对非洲大陆带来的最显著的影响在于人口的骤减。虽然没有确切的数据,但在年联合国海地奴隶贸易专家讨论会上,部分专家估计,在奴隶贸易期间,非洲损失人口数量在2亿1千万左右。人口的大量流失使得生产所需的劳动力供不应求,间接遏制了非洲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大西洋贸易中,非洲流失的奴隶数量。来源DavidEltis,StephenBehrendt,DavidRichardson,andManoloFlorentino,TheTrans-AtlanticSlaveTradeDatabase.
除了劳动力的减损,在连绵不断的猎奴战争中,非洲大陆旧有的产业秩序被战争打乱,广大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遭到严重摧毁,从事相关生产活动的部落难逃战争的威胁,幸存下来的非洲人民有的只能被迫从农业区迁回原始丛林,失去了传统的农耕技术与精湛的手工技艺,退回到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非洲大陆的经济发展需求在奴隶贸易阶段让位于生存的欲求,非洲本地的生产几近萎缩乃至崩溃。
奴隶贸易同时使得非洲被迫纳入大西洋共同体,成为世界经济运转的一颗被动的齿轮。在进口环节,非洲作为殖民国家工业制成品的倾销地,仅在-年间,荷兰人在黄金海岸便运销了匹贝宁布。-年间,英国出口的棉纺织品中,有30%-50%是运往非洲西海岸的。大规模的工业品倾销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非洲原有工业的挤兑,非洲被迫走向其他陌生的产业轨道,而本地的产品也同样遭遇下滑的需求量。
而在出口环节,为了满足殖民国家的经济需求,非洲形成了单一的产品出口结构,如为了给欧洲的肥皂工业及各种机器的润滑提供油类原料,西非形成以棕榈与花生为主的出口结构,其后可可作为棕榈的替代品,也逐渐成为出口的重点产品,年以来最高占据非洲黄金海岸出口量的一半。因此,只有对欧洲经济强势国家有利的产业才能得到扶持与发展,经济的发展显示出巨大的依附性。
非洲逐渐转变为廉价工业原料的出口地与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地,将大量财富拱手转入西欧地区,处于世界经济的外围。长此以往,西欧国家保持着制造工业,而处于外围地区的非洲则负责提供矿产品及农产品原料,这样的国际劳动分工格局被殖民国家长久巩固着。
年-年:新帝国主义之下的经济制度
从年开始,英国开始逐步废除其领土上的奴隶贸易;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其他欧洲国家也纷纷效仿。在以年为标志开始的新帝国主义时期里,欧洲国家开始占领大片土地,并建立自己的政权;一战前,整片非洲大陆已经被完全瓜分。
■在大西洋贸易英国殖民者西塞尔.罗德横跨非洲大陆。来源wikipedia
在经济方面,在贩卖人口作为牟利方式被废除后,西方以剥夺土著土地和引入经济作物生产为突破口,对非洲的经济施加影响。一战的爆发和进行更是迫使西方加快了对非洲经济的改造步伐,战时强制性措施的大量出台,有力推动了非洲经济的殖民地化进程。
在这一时期,非洲的经济模式转向经济作物和矿物的出口。欧洲人管理的大型农场都无法与非洲的小型农户竞争。贸易促进了城镇的形成和移徙工人的出现,许多人被迫来到处于经济中心的农场或矿场打工,阶级被进一步分化。
虽然殖民地政府的经济和政治力量在一步步增强,然而,因为缺乏来自欧洲本土的财政支持,他们主要对贸易进出口进行控制,但不足以管理本土的生产系统。
我们将从经济角度谈谈这一时期殖民地政府政策和非洲本土经济的转变。
■在德国宰相俾斯麦的主持下,年11月15日至年2月26日,英、法、比、德等15国在柏林召开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为解决刚果河口争端问题,经过三个多月的会议,签署了《柏林会议总议定书》。来源《非洲通史》
殖民主义历史的重要标志——柏林会议
瓜分非洲的过程中,列强间互相争夺,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总议定书》宣称其宗旨主要是协调争夺刚果矛盾,但内容远远超过《总协定书》里的宗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有效占领原则:要求今后占据非洲大陆沿岸地区某领土后国家或即将获得这种领土的国家,以及将要承担保护权的国家,应向《总议定书》的签署各国递交相关文件和声明,以便使后者在必要时申述自己的要求。
有义务在他们占领的非洲大陆沿岸地区的领土上建立一个政权,该政权既能保护他们的既得权利,又能在必要时保护贸易和过境运输的自由。
由于自由贸易与帝国主义的垄断性和排他性相矛盾,各国都拒绝在自己占领的地区实行开放,所以有效占领原则是列强瓜分非洲的宣言书。柏林会议是国际列强瓜分非洲的强盗会议,是帝国主义疯狂争夺非洲的新起点,对非洲人民来说是巨大灾难。
本土经济
随着西方殖民统治的确立,在暴力排斥下实现的土地易手和西方资本、商品的渗入,使非洲经济与西方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以向西方提供原料为生产目的的采矿业和经济作物生产在非洲逐步推开,个别产品(黄金、钻石、野生橡胶和可可等)的生产已具备相当规模。
非洲的小型家庭农场产出和出口了大量的经济作物,如花生、咖啡、可可、棉花等。他们甚至比欧洲人的大型种植园更加有效率,因为欧洲人的种植园依赖于有偿劳工,在磨合当地民工和农场主的关系上耗费了许多精力,而且欧洲人们对当地的种植方式和气候也不甚了解。
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西方工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殖民地当局拥有领土上所有矿物的所有权,他们往往会把矿场交给欧洲的公司开采,金子、铜、锡都是他们追求的对象。
■在年-年期间,非洲一些国家主要出口商品的年产量。来源HillbomandGreen()Afrika-Enkontinentsekonomiskaochsocialahistoria.Lund:Studentlitteratur
这段时期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移徙工人的出现。殖民地当局对所有成年男性都征税:通常是1英镑1年,相当于在矿上工作1个月,或者在农场工作2个月。它的目的就是要打破非洲自给自足的农业模式,迫使非洲民工以低薪为殖民者工作。
移徙工人的出现是阶级分化和城市化的表现。有适宜气候和矿产资源的地方变成了商业中心,而一些地区变得更加边缘化,一些人从而迁移到这些中心的矿场和农场打工,他们通常都怀着未来拥有自己的农场的梦想。
虽然这段时间的经济增长非常显著,制造业的发展却极其缓慢。非洲当时主要的生产模式:矿产,小型和大型的农业生产都不足够促进本地的制造业。
主要的原因在于,非洲必须要从欧洲进口农业和矿业用到的工具。农民所用的砍刀和斧头等金属工具,挖矿所用的机器,甚至一些生活用品如衣服和米都是欧洲进口的。同时,殖民地当局把大部分利润都用于政府开支,或是投资到海外。
殖民地政府政策
随着非洲参与全球贸易,殖民地当局也有意向去管理当地的生产。他们确实试图管理和控制当地经济,但是由于缺乏财政和管理上的能力,他们没有太多力量去干涉当地的决策,而是局限在控制出口渠道上。
美国历史学家库帕提出的“守门人”(GateKeepingState)概念描述了殖民统治的状态。简单来说,他们对殖民地的控制主要集中在非洲生产者的商业作物的购买,运输和出口,以获得政府必要的收入。这种状态是有限的财政资源和缺乏管理生产模式的能力的结果。
当然,殖民地至今有着显著差异:“移民殖民地”(settlercolonies)指大部分土地被分配给欧洲公司或殖民者的殖民地,而“非移民殖民地”(non-settlercolonies)指非洲农民和资本家占领的殖民地。殖民地当局也用了不同的方式干涉和管理当地的经济。
例如,因为欧洲殖民者的大型农业越来越难以和当地的小型农业竞争,这些殖民者通常要求政府给予他们某种作物或者某块土地的垄断权。年,肯尼亚的本地农民和印第安农民被禁止种植咖啡——肯尼亚利润最大的经济作物。上文也提到,殖民地当局也拥有矿物的所有权,并把它们交给欧洲公司。
■位于加纳的奥布阿西金矿厂。注意工人住的小房子(右中)和欧洲管理者的房子的对比(右)来源Chronicle/AlamyStockPhoto
此外,他们也加大了对当地采购商的控制。殖民地政府与欧资的大采购商合作,通过颁发准许证打压当地的较小的采购商,并收取购买准许证的费用。同时,殖民地政府以低价买入非洲生产者的作物,再由高价出口,利用其中的差价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一战期间,欧洲国家为了维持旷日持久的消耗性战争,力图把非洲变成各交战国的物资供应基地。为此,西方加快了对非洲经济的改造。大战期间,得到发展的是他们认定的经济部门和行业,如经济作物生产和采矿业。大战中,西方宗主国为弥补本国兵员不足,将大批非洲青壮年强征入伍。西方在非洲殖民地广泛推行强迫种植制度。殖民当局明文规定当地农户种植作物的品种和数量,并限期将产品交付当局指定的机构。殖民当局向土著居民征收的税收不但数额提高,而且名目增多,除茅屋税、人头税外,又新添了经济作物出口税、土地税和出售农产品商业税等。为了补充战争所需物资,西方加快发展非洲的采矿业。各宗主国除加紧开采原有的矿区资源外,还十分注意开发与战略物资相关的新矿区。虽然缺乏财政和管理上的支持,殖民地政府无法有效地控制非洲本土的生产模式,但是他们产生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新高。在战争的作用下,这种演进呈突进态势。
年-年:独立后的经济繁荣期与隐含的危机
年至年期间,非洲国家纷纷取得独立。起初,独立斗争的胜利和二战后的经济繁荣使所有人都对非洲的未来保持乐观。然而,在这种乐观之下,人们看不到非洲经济转型的必要。“守门人”似的政府保存了下来,而这种政府只能通过管理进出口来为其增加收入。在年代的经济危机到来时,它们的弱点暴露无遗。
非洲的独立
非洲大陆的逐步独立延续了三个半世纪。非洲国家以不同的形式,终于重新获得了国家的自主权。
二战后流行的诸多思想潮流,如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影响着新一代的非洲精英。非洲精英们深刻感受到协约国的双重标准:他们一方面声称支持民族自决,另一方面却不尊重殖民地的这种权利。这些思想影响非洲国家走上独立的道路。
英国很早就意识到非洲独立的必然性。年,英国首相在访问联邦州时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变革之风正吹遍非洲大陆。”承认了非洲独立的必要性。然而,法国仍然希望非洲能对自己保持忠诚且接受法国的语言和文化。就算在独立完成后,法语国家仍留在法元区,因此他们更容易获得法国公司的投资,也和法国绑定在一起。
■阿尔及利亚人欢庆独立。来源川教社历史课程网
继南非在年获得名义上的独立之后,在年,加纳成为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接着,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在50和60年代纷纷获得独立。年,最后一个非洲国家宣布独立。
二战后的经济繁荣
■二战后,欧美国家掀起消费主义的浪潮。图为美国印第安纳州一处汽车厂的流水线和工人。来源history.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hengyuany.com/abjmj/19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