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贾

旧患未愈,新冠压顶,全国票房只有1万,中国电影业还有救吗

发布时间:2022/8/1 18:52:08   点击数:
QQ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jpm.cn/article-124913-1.html

过去,躺在金山上的电影业缺乏变革动力,而系统困境和疫情打击的双重夹击之下,倒逼影视行业加速奔向数字化、工业化。因此,危中有机、短期挑战、长期利好,可能才是疫情影响影视行业的全貌。

来源/财经故事会

撰文/陈纪英

排版/GoGo

“新冠疫情是二战以来全球的最大危机”,对于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的这番表态,电影人的感受恐怕最为深刻。

导演陈思诚嗅到了死亡的气息,“疫情可能事关整个行业的危急存亡。”全球电影业,因为疫情损失了九成票房,直接损失可能高达亿美金。

疫情冲击波之下,剧组停工、影院关门、电影撤档,恐慌蔓延到了二级市场,电影概念股从疫情爆发至今,市值普遍跌去了两三成。

阿里影业在4月初发出了业绩预告——因遭受疫情影响,以及针对部分应收款项及投资项目计提了大幅减值拨备约8亿元人民币后,预计截至今年3月31日的财年,公司净亏损将提升11亿元至12亿元人民币之间。这也被视作近期影视行业的晴雨表。

万达电影也紧随其后,预警一季度亏损5.5亿-6.5亿元,而上年同期盈利4亿元,减增之间,净跌幅高达10亿之巨。

对阿里影业、万达电影的上述公告,业内人士表现出早有预料的淡定。

最近两年,影视行业的日子颇为艰难,电影行业的黄金十年在年戛然而止:政策严控、资本离场、查税风控、行业景气度下降、倒闭潮突袭,接踵而至的坏消息,展示了行业的系统性困境,原本冀望春节档回血,结果陡然而至的疫情又刀口撒盐,因此,影视股业绩的下滑、股价的下跌,也就不足为怪了。

危境之中,自救几乎是本能,拍不了片的陈思诚琢磨起了剧本,影院干起来了微商、做起了外卖,习惯了面对面工作的导演剪辑被迫“在线营业”,等等。

而身为平台的阿里影业,尽管遭受了疫情冲击,但公司“电影和电视剧储备片单充足、现金储备充裕,经营不受影响”,除了短期的输血纾困,试图担当影视行业的数字化探路人。

穷则生变,变则通——影视行业如何穿越疫情凛冬,续命过关?数字化、工业化会成为影视行业走出困境、复苏回春的正道吗?

1

断流

疫情对于影视行业的打击,如同雪上加霜。

在剧本创作、电影拍摄、后期剪辑、电影发行、院线上线、衍生开发等诸多链条中,受创最深的环节是电影拍摄、影院上映等。

一部正在拍摄的网络电影,因为疫情被迫停工了近俩月,《财经故事荟》获悉,该剧组一天的损失,就高达30万左右,制片人一度焦虑到失眠心悸,“设备租金、场地租赁、吃喝住宿、人员工资,一睁开眼都是钱,停一天亏一天”。

他的经历并不鲜见。

疫情发生时,博纳影业新片《冰雪 》打算开机,全班人员已经就位丹东,因为停拍,直接损失超过了1.5亿元。

疫情也给横店按下了停止键,滞留在此的剧组多达家,光剧组成员就有人。到了4月初,个剧组中,逐步复工的也仅有20多家。

影视公司的倒闭潮汹涌而至。年初至今,已有家影视公司注销或吊销,是年全年的1.78倍。

院线也是重灾区。3月27日,国家电影局再次叫停影院复工。灯塔数据显示,4月16日当天的全国票房仅有1.3万,而去年同天为.7万。

连手握10亿现金的横店集团,也就勉强“可以挺下来”。董事长徐天福称,集团遍及全国的多家影院,几乎全部停业,近万名员工每月人工支出就多达数千万,影院租金又要几千万。

而大批实力羸弱的影院,离倒闭也就一步之遥:3月13日,CGV影城长春万豪世纪店宣布停业;4月16日,橙天嘉禾天津万象城店永久闭店;美国最大的连锁影院AMC正在因为疫情申请破产;等等。

“估计6月之前,影院是复工不了了”,某上海影院负责人告诉《财经故事荟》,“还会有不少影院撑不下去”。

尽管营收断流,但他本人却并不支持疫情未稳时,仓促开业——奥斯卡获奖电影《》是韩国市场最近的票房冠军,但是,每个场次的平均观影人数也就区区8人。

而在全球第二大票仓中国市场,作为联合出品方,阿里影业方面表示将确保《》在影院上映,“与影院行业同仁共进退”。阿里影业高级副总裁李捷表示,虽然延期上映可能会蒙受盗版等巨大损失,但希望以此为全国影院加油。

困境中的院线产业,一旦崩溃,将会殃及整个影视行业,陈思诚打了个比方,“我们做内容跟影院的关系是鱼跟水的关系,没有这个水我们鱼是没有地方游的。”

恐慌很快传导至二级市场。影视概念股的一季度业绩预警,几乎集体扑街:金逸影视一季度业绩预告显示,预归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45亿元-1.6亿元,而去年同期公司盈利万元;光线传媒一季度预计盈利同比下降56.33%-78.17%;华谊兄弟年第一季度预计亏损1.38亿元至1.4亿元;等等。

尽管,疫情对诸多环节的影响深浅不一,但只要一个环节断裂,则整个链条崩坏,这是共识。

2

续命

自救,成为了续命本能。

为了喜迎春节档,影院都会大量储备零食饮料。毛利率动辄达到80-90%的爆米花,堪称影院的利润奶牛。

但疫情以来,积压的零食,成了影院的“坏账”和“心病”。

前述上海影院负责人告诉《财经故事荟》,“为了筹备春节档,我们储备了价值25万元的零食,再不卖出去就要过期了。”

最初,这家影院号召员工在朋友圈卖零食,但“微商”效果不好,“朋友圈刷脸,销量有限”。

随后,该影院开始尝试了“外卖业务”,在阿里影业的牵线下,影院在饿了么上线了“影院卖品外送”业务。预计这一业务能覆盖多家影院。

“能卖多少卖多少,也算锦上添花,总比放坏了强”,该影院负责人透露。

除了“卖零食”,预售回笼资金,成为了第二条开源之道。

3月18日,阿里影业旗下淘票票上线支付宝首页,提供电影票等影院卖品预售,部分商品折扣价格低至3折,吸引观众“先囤后看”、“先囤后享”。这一业务覆盖了多家影院。

“哪怕折扣多一些,钱提前一两个月到账,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提前到账,我就能续命。”上述影院负责人说。

影院不开工,观众不埋单,电影投资方也很着急。除了《囧妈》6亿卖身抖音、抢占春节档的特例,更多转道长短视频平台的“云观影”应时而生。

2月29日,淘票票和优酷联合毒舌观影团,在优酷直播平台举行了一场“云观影”,吸引了25万影迷观看,这也是阿里文娱在疫情期间首创的线上互动观影模式。

如果说徐峥和抖音的合作,只是疫时的临时联姻,对于打通了视频平台优酷、票务平台淘票票的阿里文娱来说,这样的云观影方式,很可能沉淀为疫情之后的一个常态消费方式。

除了勉为其难的“开源”之外,节流,也是续命之道。

比如,影院大批员工闲置,在阿里影业牵头下,临时借调到盒马等平台成为后者的共享员工,影院免除了人力成本;同期,阿里影业旗下凤凰云智承诺,为全新开业影城提供6个月免费服务;云智商城协同内部资源,为影院物资采购提供账期服务,缓解影院现金压力,等等。

尽管困难重重,但上述影院负责人,对疫后反弹很是乐观,“大家都憋疯了,现在影院一人难求,到时候是一座难求,重要的是先熬过这一段。”

如今,影院已经摩拳擦掌,在为开业做准备了:凤凰云智开发出了“一键隔座售票”的设置功能,保证影院安全复工;也有不少影院开始组织员工,在凤凰云智观看直播课程,学习如何改进营销转化、提升影院收入、提高影院管理水平等课程,为全面复工做好准备。

3

变道

影院停业、剧组停工,但项目开发、编剧统筹、后期制作等环节,却永不休眠。

只是,过去习惯了面对面交流协作的工作,不得不转道线上了。

疫情一来,灵河文化执行制片人燕子一度非常着急。她负责的新剧已经在年前完成拍摄,原本打算年后剪辑制作上线。

过去,影片初剪、调色定调、对白补录等工作,都是制片人、导演、剪辑师等面对面坐一起讨论完成的。现在,这些人散落在北京、安徽、东北等地,“摸不着人,也摸不着机器了,怎么办?”

她曾试图通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hengyuany.com/abjwh/2373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