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阿布贾 >> 阿布贾文化 >> 共同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大道不孤人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培训班的学员赴新奥集团考察低碳能源技术及天然气装备制造厂。 资料图片
学员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培训班的课堂上交流发言。 资料图片
艾萨克·拉文(右二)在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的太阳能发电厂调研。 资料图片
巴基斯坦开普省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和生态恢复工作前后对比。 资料图片
巴基斯坦开普省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和生态恢复工作前后对比。 资料图片
年中国宣布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十百千”项目。截至目前,中国已经举办了45期应对气候变化主题研修班,邀请了余个国家近位相关人士参加。来华研修的国际人士表示,中国在自身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努力为发展中国家搭建凝聚共识的平台,提供技术和能力建设等方面支持,展现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与担当
体现负责任大国担当
雅恩德瑞·姆诺斯
年,我来到北京参加“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与行动培训班。该培训班由中国生态环境部主办,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培训项目之一。培训期间,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气候变化领域的代表畅所欲言、积极交流,深入了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和举措。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对世界各地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年中国宣布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十百千”项目,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这些积极举措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培训项目为各国代表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拓宽了各方的沟通渠道,有利于发挥协同作用,形成联合行动,以全面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我认为该项目有助于在各层面达成有益共识,进而最大程度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合力。
在北京的培训经历让我获益匪浅,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持续植树造林,自年以来贡献了全球1/4以上的新增绿地;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多项具体的短、中、长期减排计划;运用和发展环境监测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减污降碳技术等科技手段,为不同地区制定减排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工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一些国际合作交流渠道受阻,但我们培训班的学员仍然保持线上交流。
目前,中国的减排措施已初见成效,提前两年完成年气候行动目标,并作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为此,中国正坚定不移地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促进绿色消费,在清洁技术、新能源汽车等环保领域持续投入。同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中国积极构建“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等,携手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提高绿色治理能力。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承诺和责任担当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我作为多米尼加国家气候变化与清洁发展机制委员会气候项目顾问,参与了本国为实现碳中和承诺而进行的相关倡议和政策制定工作。我期待多中之间的技术交流可以为两国带来更多有益成果,也希望将这些交流经验和合作成果分享给其他加勒比海国家。
(作者为多米尼加共和国国家气候变化与清洁发展机制委员会气候项目顾问,本报记者刘旭霞采访整理)
分享可持续与低碳发展经验
蒂亚戈·门德斯
年9月,我来到清华大学参加低碳技术及产业发展培训班。来自2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学员汇聚一堂,就可持续与低碳发展这一主题展开学习、交流与合作。中国坚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多边主义、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贯穿于培训各个环节。我认为,将这些理念融入全球发展进程,是为应对气候变化找到解决方案的关键。
为期3周的培训安排得十分充实,除了有关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国际技术转移合作、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与政策、中国低碳产业发展、低碳冬奥等主题的集中授课和座谈交流,我们还到北京、深圳和东莞的研发机构、工业部门、初创企业和大学院校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中国落实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具体措施,以及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让我印象深刻。
在参观北京年冬奥会场馆时,我发现许多设施都体现着低碳理念。例如首钢滑雪大跳台建造于旧工业遗址上,所有冬奥场馆实现了%绿电供应,这些技术和理念不仅可以成就一届“低碳冬奥”,在冬奥之后还将持续发挥积极作用,惠及当地民众。通过培训,我们更加全面、系统、准确地了解到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行动和成效,看到中国社会各界为实现低碳转型付出的巨大努力,尤其是科研方面的大量投入。
这样的培训项目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机构与专家提供了一个高效、创新的学习交流平台,使大家有机会探讨如何在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实现减碳的目标,并就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寻求解决方案,分享应对经验。中方真诚地向我们介绍发展低碳技术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思路,鼓励学员分享本国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技术及政策。
回到巴西后,我校与清华大学进一步加强院校合作,以此推动巴中学者更深层次的交流互鉴。我有幸与本校数百名师生分享在中国培训的收获,获得积极反响。我们还计划新开设一门研究生课程——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科学、管理与政策。相信这门课涉及的研究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将为未来中国举办其他类似专题培训提供资源与协助。
在中国的培训经历还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科研工作者尊重集体智慧、乐于分享知识等优秀品质,这是产生顶尖科学和创新成果的根本,对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也有重要启示——我们需要感谢那些无私分享知识的人,也必须重视集体努力,开展认真严肃、互相尊重、跨越时空的对话,只有这样,才能为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找到可持续的长期解决方案。
(作者为巴西米纳斯州天主教大学教授,本报记者毕梦瀛采访整理)
提供良好交流契机
穆罕默德·沙菲克
年,在中国的帮助下,巴基斯坦拥有了对地观测卫星“巴遥一号”。这颗卫星提供的数据被广泛应用于巴基斯坦农业生产、国土普查、城市建设、基础设施规划等领域,尤其在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巴基斯坦北部喀喇昆仑山脉地区,大量冰川塑造了美丽的自然景观,但也带来巨大的环境风险。全球变暖造成冰川消融和退缩,越来越多的冰川堰塞湖在这里形成。这些湖泊一旦溃决,将给周边及河流下游地区的居民造成严重损失。通过“巴遥一号”提供的地理空间信息,我们可以时刻保持对冰川堰塞湖的观测评估,发布及时准确的预警信息,保障居民人身财产安全。“巴遥一号”为巴基斯坦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巨大帮助和保障。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作为科学家,我非常感谢中国在地理空间信息领域提供的帮助。
年9月,我与来自20多个国家的同行一起来到中国,参加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培训项目,此次培训班的主题是“利用航天技术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在交流和学习中,我看到利用地理空间信息的巨大潜力。中国通过对卫星数据的深度处理,土地植被覆盖的细节信息被清晰地呈现出来,对地表反射率、土壤含水量、蒸散量等指标的监测更是为环境恢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中国在卫星数据与生态环境修复方面的长期研究令我印象深刻。
我迫切地将这一经验带回国,应用在巴基斯坦正在开展的大规模植树造林和生态恢复工作中。在中国开放数据库的支持和技术帮助下,我们还利用交互式地图和数据可视化技术,将森林、水体相关的多项重要指标清晰地呈现出来。在这些技术的帮助下,巴基斯坦越来越多的荒地正变为森林,越来越多水体的水质得到提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危险系数不断降低,各地区生态环境得到切实改善。在一幅幅地理信息地图中,我看到了一个山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的巴基斯坦,这美丽的图景令我激动得热泪盈眶。
中国组织的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培训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契机。在与来自发展中国家同行们的交流中,我也积极分享巴基斯坦在环保和灾害管理方面的做法,听取大家的经验和建议。回国后,我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推动巴基斯坦在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取得更多成果。
疫情防控期间,培训班学员们依然通过网络积极交流分享经验。我们切实感受到,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推动开放合作,从资金、技术、人才等多个层次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中国切实践行着自己的承诺,努力承担大国的国际责任。我们期待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人类能够更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守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作者为巴基斯坦空间和上层大气研究委员会大气部门负责人,本报记者程是颉采访整理)
中国的承诺值得信赖
艾萨克·拉文
我来自尼日利亚高原州首府乔斯市,曾是一名选矿工程师,年起在首都阿布贾的原材料研究和发展委员会总部工作。尼日利亚是非洲最大经济体,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水力和太阳能资源,然而许多地区仍缺乏稳定的电力供应,经济增长受到限制。如何加快资源利用,满足民众生活和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年9月,我参加了由中国生态环境部在武汉举办的年温室气体减排与能源转型培训班,希望从中国的能源产业发展中有所收获、有所启发。
在培训班上,我了解到中国目前的能源战略正紧紧围绕低碳转型展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愈发凸显,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受到全球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hengyuany.com/abjwh/24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