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阿布贾 >> 阿布贾历史 >> 26国青年汉学家,汉学中相聚相知相亲
编者按: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创造更多机会,年由文化部和中国社科院主办的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应运而生。
今年,作为首次举办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的北京班已经进入第五届。9月10日~30日,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北京)在京举行,此次的研修计划让26个国家27位汉学家的“中国故事”在与中国学术界的互动中慢慢地深化,在对中国最人文、最自然的现实的观察中慢慢地丰富,而青年汉学家广泛的研究兴趣又彰显出汉学确实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更为重要的是,各国青年汉学家对此研修计划反响热烈,是近几年来中国学热度彰显的一个缩影。今年的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首次形成北京、上海、西安、郑州四城联动的局面。而明年主办方还将继续扩大规模,在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杭州、重庆等地相继举行更多青年汉学家研修班。
九月的京城,一群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青年汉学家因汉学而相聚在一起。26个国家、27位汉学家,有着历史、政治、哲学、当代社会、国际关系等不同学术背景,在9月10日~30日举行的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北京)中完成了一场知行合一的研修,丰富着对中国方方面面的认识,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一次最深刻的文化交流。
27位青年汉学家因汉学而相聚
时光回转到4年前,为了加强中外思想文化交流,为青年汉学家朋友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创造更多机会,年由文化部和中国社科院主办的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应运而生。今年,作为首次举办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的北京班已经进入第五届。在第五届北京班中,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智利、阿尔巴尼亚、埃及、埃塞俄比亚、印度、意大利等26个国家的27位优秀青年汉学家应邀来华参加本期研修。
他们中不少人与中国有着很深厚的缘分。结缘的起点也许是书中或电影中描述的神奇国度令其神往,或是“像音乐一样”的汉语、“像画画一样”的汉字令其着迷。每个人的中国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与中国的故事从年开始,那时我上中学三年级,暑假的时候在家中发现一本美国作家赛珍珠的小说《帝国女性》,一下子就入迷了,于是将她写的其他中国题材的作品也读完。”9月11日,在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北京)开班仪式上,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语言学院东方语言系中文专业讲师安娜?约万诺维奇这样回忆。此后在长达20多年的汉学学习过程中,中国文化、历史的大门向安娜打开,她爱书中的中国,也爱现实中的中国。
来自尼日利亚阿布贾大学的历史外交研究讲师托科库?英纳森特?奥可可与中国结缘则完全是出于在电影中见到了一个神奇的东方国度,“在尼日利亚,中国电影很受欢迎,我从中了解到中国人对胜利、爱情、信任、勤奋等主题的探索。”托科库也像很多中国影迷一样痴迷李小龙、成龙、李连杰,除此中国的美食也吸引着他,“我对用两根棍子吃奇怪的食物特别感兴趣。”
伊朗德黑兰贝赫什提大学中文系教师洁飞与中国结缘则完全是因为儿时与汉字的一面之缘,“我很小的时候在一本书中看到了中国孩子在写字,就觉得很奇怪,他是在画画,还是在写字?”此后,洁飞与汉字、中国结下了不解的缘分。
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助理教授波丽娜?东切娃则是因为大学期间参加的一次讲座,听到了一个保加利亚人说着“像音乐一样”的汉语,当下她便下定决心也要学会这门语言。为此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汉语时,波丽娜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和时间只为学好汉语这门外语。她告诉记者,当时她随时拿着笔记本,只为见到老师隗永田时能及时向老师请教。这位汉语老师在波丽娜的汉语学习中是个引路人,为此她告诉记者,这次来北京特别开心,因为见到了当年学习汉语的隗老师。
而一旦与中国结缘后,对汉学产生的浓浓兴趣从此深埋于心中。27位青年汉学家,就有27个不同的中国故事,或丰富,或懵懂。对于这些青年汉学家而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吸引着他们,因而无论是首次还是数次来中国,这次的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都是一次发现之旅,也是一次相聚之旅。因为对汉学的浓厚兴趣,他们带着各自的研修课题而来,希望通过短短20天的研修生活寻找答案。来自英国的英美安全信息委员会的麦克斯韦尔?莱纳德?乔纳森?多曼称自己此前对中国了解甚少,但通过此次研修他听到了青年汉学家们不同的中国故事,而且每个人的中国故事“都是通过与中国的互动这一过程在慢慢地发展、变化。”
20天研修,与中国发生最真实的互动
汉学家与中国真实互动的过程恰恰就是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一直力图在做的。从各个领域专家的集中授课到分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语言大学等合作单位,与对口领域的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开展为期9天的专题研讨和交流……20天的研修生活里,27位青年汉学家得以了解到中国丰富而多元的方方面面。正如洁飞说的,“研修计划的每一个活动,都给了大家打开中国不同感受的新窗户。”
对青年汉学家们而言,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这几乎已是所有人的共识。来自英国的麦克斯韦尔毫不避讳地说,自己来自欧洲—这个曾经的世界中心,但现在世界的中心有所转移,中国在国际上的崛起将重塑世界。如何理解中国的崛起,那么读懂其所根植的中国文化土壤是最佳的方式。为此,李国强、金灿荣、葛剑雄、龚文庠四位专家为学员进行的《“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到实践的思考》《通往大国之路:中国与世界秩序的重塑》《传统文化的传与承》《国家形象与跨文化传播》等主题讲座,纷纷让学员点赞。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葛剑雄从“传统文化的传与承”入手,让学员在一个下午时间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最直观的认识。葛剑雄称,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从“传”与“承”这两个角度来加以认识。“第一是要‘传’。‘传’的实质是要尽可能地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精神的、物质的内容。对于‘传’应该是无条件的,不需要选择的。而对于‘承’则是要继承、发扬、延续,但是也要转换,并且能够转型。”
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国强给学员分享的《“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到实践的思考》讲座,则让27位青年汉学家对“一带一路”倡议有了更深刻和多元的认识。李国强在详细介绍了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后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汲取的是古代丝绸之路文明的精髓,传承的是古代丝路文明的精神,致力于打造的是互利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未来。这些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得到了学员们的认同。不少学员在28日举行的“学员论文交流会”中指出,自己的研修课题本来就与一带一路有关,此次讲座及交流活动令他们对此倡议有了更多的认识。阿塞拜疆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艾哈迈德的论文便聚焦了“一带一路”的影响,尤其是对东亚国家产生的影响。而来自土耳其苏莱曼?德米雷尔大学研究院的郑和也将研究的视角投向了“一带一路”范畴内中国与中亚关系。
如果说李国强、金灿荣、葛剑雄、龚文庠四位专家的讲座高屋建瓴,使学员了解了中国的文化、一带一路倡议等内容,那么此后分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语言大学等合作单位,则让青年汉学家与对口领域的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进行了更深入细致的交流。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世经政研究所、西亚非洲研究所、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纷纷就每个学员的对口领域、研修课题制定了个性化的研修计划,社科院图书馆里也不时出现这些青年汉学家的身影。而北京语言大学则针对学员的研究课题,专门举办了《汉学的历史及其当代发展》《“汉学与翻译史”会议国际论坛》等讲座,专业内容的充分讨论交流让学员受益匪浅。
此次研修期间,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区域研究部主任的魏春秋选择了在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进行研修,9天的学习改变了他此前不少看法。魏春秋指出,在这次的研修过程中跟着老师看了一些有关考古的资料,“对我了解和研究辽史有很大的帮助。”
“魏春秋”,这是个很中国和颇有中国历史意味的名字。魏春秋说这是当时他的汉语老师建议取的,“既然你喜欢历史,那你的中文名就可以多一点历史味”。魏春秋告诉记者,本科毕业时他对中亚历史很有兴趣,但如果要对中亚历史形成透彻的认识,中国是不能缺席的,大量的中文资料也是完成这一学术领域的必需。这促使他必须学中文,没想到一入门便发现研究中国非常好玩,于是在耶鲁大学读博期间专攻辽史。不过在研究过程中,他苦于这方面的文字资料特别少,“最丰富的史料就只有《辽史拾遗》。为此我大部分研究都只能靠宋代文献,看宋人是怎么了解边疆的民族。”不过此次研修过程,却让魏春秋找到了研究辽史更多的途径。
而对中国图像文化感兴趣的罗飞,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修期间则对中国民国摄影和当代摄影形成了更丰富的见解。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所所长王保国的指导下,罗飞参加了《时髦的玩物与遗老的趣味—刘半农的摄影及其摄影理论著作〈半农谈影〉》《郎静山的创作与美学风格专题研究》等研讨课程,又拜访了摄影收藏家赵俊毅和摄影评论家鲍昆,令其对中国的民国摄影和当代摄影都有了深入的了解。
正所谓文化交流是获取真实中国故事的途径,是读懂彼此、取得共识的重要方式,此次的研修计划让27位汉学家的中国故事在与中国学术界的互动中慢慢地深化。而他们广泛的研究兴趣又彰显出汉学确实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麦克斯韦尔在9月29日举行的结业仪式上称此次研修计划令他们见识到了中国最自然、最人文的一面,“我马上就要离开中国,但中国的发现之旅不会结束。回国后我也会向周围人讲述中国的自然、中国的人文。”
知行合一的研修之旅,“让我再一次爱上了中国”
但这又不仅仅是一次有关中国学识的学习之旅,也是一场知行合一的发现之旅。9月23日~27日,就在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接近尾声之际,北京班的青年汉学家又展开了一次江西文化考察之旅,尤其是对中国瓷都景德镇的考察令大家印象深刻、收获满满。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朱琦表示,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不只是为了提高青年汉学家的学术水平,更是为了让大家得以零距离观察中国,身体力行地感悟中国的文化风情、社会百态。为此每一届研修计划期间都会选择一省进行文化考察。
此次北京班选择江西作为研修计划的文化考察地,是因为江西是一个集秀美山川和人文底蕴于一身的大美之地,其中景德镇是中国的瓷文化集大成之地。“我们知道,中国英文名称China的由来直接和瓷器相关,瓷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可见一斑。而今天的景德镇,不仅承担着传承古老技艺的使命,也在创新发展和中外交流方面不断突破。相信大家经过此次参观和体验活动,对这一古老瓷都的风韵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喜爱。”朱琦指出。
陶瓷是中国的文化标志,也是中国的对外名片。它的历史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缩影,代表了中国人在艺术、哲学、审美的最高形式,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参加文化考察的青年汉学家通过对中国陶瓷博物馆、名坊园和古窑陶瓷民俗博览区等地的探访,显然是读懂了瓷器独特的文化价值。智利教育部汉语研究项目研究员的玛丽缘向记者表示,此次景德镇考察令其对中国的瓷器及外销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瓷器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通过丝绸之路的文化交往和贸易往来,我们可以知道很早的时候欧洲人便对中国瓷器感兴趣。而且当时在欧洲上流社会流行收藏中国瓷器,这俨然已经成为身份的标榜。可以说通过中国瓷器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重要的历史,也可以知道中外的交流史。”
景德镇考察当晚还出现了独特的一幕,那就是来自全球37个国家的42位北京班和上海班青年学者,齐聚景德镇。这几乎也是近几年来中国学热度彰显的一个缩影,今年的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首次形成北京、上海、西安、郑州四城联动的局面。
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自年实施以来,各国青年汉学家对此研修计划反响热烈。通过研修计划他们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从汉学研究中汲取养分,也得以与中国相关领域的学者进行深度合作,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为使更多的青年学者从研修计划中获益,今年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分别在北京、上海、西安和郑州各设立一期研修班。这是继年在上海、西安两大城市首次开班后,今年再度增设郑州班。朱琦指出,年在北京举办第一期时只有约30人参加研修,而今年北京、上海、西安和郑州四地分别举办,年度研修人数已近人,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明年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即将迎来第五个年头,主办方将于年开始继续扩大规模,在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杭州、重庆等地相继举行更多青年汉学研修班,也将充分考虑大家的需求适时启动针对海外汉学研究的资助计划。”
雒树刚同志会见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西安)学员
这个应运而生的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正在中外文化交流领域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正如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于9月20日会见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西安)的学员时指出,潜力无限的年轻人是文化的未来,国与国之间友谊的种子应深深根植在年轻一代的心中,而旨在促进中外青年思想文化交流的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就是要放眼未来、为文化交流与共同发展勾画蓝图。
随着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的落幕,这颗汉学的种子已经深埋于北京、上海、西安、郑州四个班共名学员心中。埃及明亚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讲师穆罕默德?谢赫告诉记者,年自己从北京语言大学博士毕业之后,也曾多次来中国,但此次研修计划依然令其受益颇多,“到一个地方就要入乡随俗,了解当地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国的软实力,此前我们这些汉学家对中国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但此次研修确实提高了我们的认识。回去后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将中国好的一面、中国形象带回本国与周围的人分享。”
而作为一名女青年汉学家,洁飞对中国,对研修计划的认识是感性的,她说20天的研修生活让她又一次爱上了中国。~年正值桃李年华的洁飞在北京留学期间就爱上了中国,中国曾是她生命的转折点。时隔多年,她再次来到中国,不仅经历了20天的研修课程,还与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学者天天交流。“大家的关系超越了语言、文化差异的界限,进入了充满友谊的世界,最终还是让我又一次爱上中国。我一直认为人生只有一个转折点,但是现在发现并非如此,中国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堕入爱河,回国后,我一定会把这20天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尽我所能分享出去。”洁飞满怀激情地说。
转自《中外文化交流》杂志第10期,文\李健亚
赞赏
长按哪家白癜风能治好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hengyuany.com/abjls/14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