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贾

北京市昌平区ldquo高楼长城rd

发布时间:2021/6/28 14:05:24   点击数:
图1昌平区高楼长城从长城资源认定表看,昌平境内北齐时期的长城资源存量为北京6区中排名第一,而明代长城资源的存量排名则为北京6区中最末,不足3千米。但这并不影响“高楼长城”的名气。和箭扣长城、九眼楼长城一样,高楼长城是现代人对这段长城的称呼,因地处昌平区最高点,海拔米,而得名。去高楼长城调研可谓是一波三折。第一次调查便深切体会了其“高”。从山脚下至高楼3号敌台海拔垂直提升余米,再从3号敌台到最高点15号敌台还有余米的海拔高差。由于时间关系第一次仅调查了3座敌台,天快黑了,不得已只好下山。第二次早早的赶到山脚下开始登山,在山下时还是徐徐凉风,可到达山顶时便狂风大作,人基本无法站立,无奈只好下山。第三次调查,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事先查好天气预报,规划好时间,才最终到了高楼长城的最高点。图2高楼长城走向示意图(自绘)高楼长城位于昌平区流村镇,东西走向,与河北怀来县交界,两端接怀来县黄台子长城1段、2段,其北端东南方向有北齐马刨泉长城。图3根据长城区位在《四镇三关志·横岭路》标注的高楼长城位置示意)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对高楼长城有了初步的认识。据《四镇三关志·昌镇形胜·乘障》载:“横岭路白羊口下西黄鹿院正城,嘉靖四十四年建,正安并西安俱平漫,通众骑,极冲。……边城一十一里,嘉靖三十年建,四十四年增修。附墙台三座。空心敌台一十九座,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节次建。”《光绪昌平州志》也有相关记载:“白羊口下隘口。隘口四,内有附墙台三座,空心敌台十九座,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節次建。”

高楼长城属昌镇横岭路白羊口统辖,嘉靖三十年()初建,嘉靖四十四年()增修,而其间的空心敌台则为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渐次修建的。始建时间隆庆三年,这个时间点值得探究。

隆庆元年(),俺答部、朵颜三卫不断犯边,塞北局势告急,整顿边防刻不容缓。工科给事中吴时来上奏推荐两广总督谭纶、总兵俞大猷、戚继光北调畿辅。经朝议后,调谭纶、戚继光入京。戚继光入京后,初任神机营副将,隆庆二年()五月经谭纶上奏举荐,隆庆皇帝诏令戚继光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务,三镇总兵皆受其节制。戚继光总理三镇练兵事务后对防务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是推进火器的大规模使用,二是改造长城建设,大力兴建“空心敌台”;使得守军可依台而守,以火器制敌,堵塞敌骑通路。在此期间戚继光编著《练兵实纪》,对当时军队建制、长城建设、装备、练兵、布阵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

高楼长城敌台可以说是戚继光北上总理三镇防务后,在其大力兴建“空心敌台”长城防御设施建设思想指导下,较早建设的一批空心敌台。

图4《练兵实纪》中敌台图及戚继光画像(源自网络)

图5高楼长城15号敌台(高楼长城因此敌台得名)(自摄)

高楼长城东北起自黄楼院,西南至高楼15号敌台,东北—西南走向,全长米,其中包含有墙体14段、敌台14座、马面1座,另外墙体内侧有3座烽火台。这段敌台均已修缮,较为稳固。次段长城墙体为毛石建造,自然基础,土石墙芯,外用毛石砌筑。墙体外立面上部可见有一层片石拔檐挑出,墙顶两侧残存有毛石砌筑的垛墙和宇墙,残存约0.5米高,垛口不存。墙体高度约1.6至7.8米,顶宽约2.8至7米,底宽约3.8至8.6米,墙体收分,倾角在80°左右。

图6高楼长城墙体(自摄)

高楼长城的14座敌台中有6座敌台仅剩基座,4座敌台残存有部分中层结构。其中3座敌台保存相对较好可辨形制,3座敌台中层形制较为特殊。5号和8号敌台为外回廊环形筒拱中木构空心敌台,14号敌台为四周墙体中木构空心敌台。11号敌台、15号敌台中层为实心做法。15号敌台格局较为清晰,进入券门转折后,有砖踏步可直登台顶,其余部分实心不可使用。11号敌台塌毁严重,但仍可知也为实心,与15号敌台不同的是在两个外立面的箭窗为盲窗形式,封堵的青砖外抹白灰,亦称为“影作”。

图7高楼11号敌台“影作”箭窗(源自中国长城遗产网)

高楼长城另有3座烽火台,烽火台保存相对完整,平面皆为矩形,毛石砌筑。17号、18号烽火台台体底部皆有一个毛石堆砌的方形石圈,推测为堆放烽烟原料之用。

图号烽火台下方形石圈(自摄)

高楼长城虽然不长,但也有自身的特点:

其一,高楼长城敌台是受戚继光长城防御建筑建设思想而建设较早的一批空心敌台,对研究明代敌台形制变迁有重要参考价值。据《练兵实纪》载,冲要处数十或一百步一台,缓处百四五十步或二百步一台。高楼长城全长余米,有敌台14座,马面1座,平均约米为一台。明代1步约等于5尺,换算过来约为步一台,正好契合冲要处步一台的记载。另外按《练兵实纪》中所载空心敌台建设要求,敌台骑墙而建,台高3-4丈不等,周长12-18丈,台基与墙体等高,台中空豁,四面箭窗等,高楼敌台形制基本符合《练兵实纪》中的记载。

其二,控制制高点。高楼15号敌台所处的位置是周边较大范围的最高点,海拔米,也是昌平区的最高点。此处地形陡峭,站在敌台顶可观察到广阔的区域,反映了长城充分利用山川形势选线的特点。

其三,个别敌台形制特殊。11号、15号敌台中层为实心,其中11号敌台并建有“假”箭窗,形制特殊。15号敌台因地形局促,用块石找平作为基础,在其上未条石基座和台身,就地取材,做法灵活。

另我们感到遗憾的是修缮之前对敌台缺乏考古和深入的研究,如10号、11号敌台,其初始形制现较难辨识。

参考文献:[1]北京市门昌平区政协编著.北京长城文化带丛书长城踞北昌平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02.[2]王兆春.从《纪效新书》与《练兵实纪》看戚继光对古代军事学的贡献[J].军事历史研究,(03):-+.[3]齐悦.明代版的将相:张居正与谭纶、戚继光的故事[J].文史天地,(12):44-48.[4]紫西.戚继光与蓟镇长城防务[J].文物春秋,(02):68-70.[5](明)戚继光撰.练兵实纪[M].北京:蓝天出版社..

超链接

昌镇横岭路长峪城城堡探究(一)昌镇横岭路长峪城城堡探究(二)一纸降书落,百年河山还——古北口侵华日军投降地遗失在关沟的明珠——南口城

箭扣长城修缮现场调查

文字:王冰张燕林(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

图照:王冰张燕林

编辑:汤羽扬傅鑫博

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

我们是一所致力于长城与长城文化保护发展的研究机构

有关于北京长城保护的话题或疑问,欢迎与我们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hengyuany.com/abjls/2144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