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贾

历代精品普贤菩萨造像

发布时间:2023/2/23 11:29:36   点击数:
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变相图

尺寸:.4x.2cm

唐代末期~五代初期

大英博物馆收藏敦煌绢画

此画与另一幅文殊菩萨骑狮子赶赴灵鹫山听法图可谓一对,因画的尺寸相同,外形弧度相对应,估计是同时悬挂供奉的一对组合。此画颜料脱落严重,许多部位浮现出了底稿的墨线。但整体色彩依旧靓丽,画面重要元素尚能辨认。

此画是依据《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中的经文内容所描绘。

经文中:“尔时普贤菩萨、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闻,与大菩萨无量无边不可称数、从东方来,所经诸国,普皆震动,雨宝莲华,作无量百千万亿种种伎乐。又与无数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大众围绕,各现威德神通之力。”

此画中:普贤菩萨头戴宝冠,身披天衣,右手施说法印,左手施禅定印,呈自在坐姿安住在六牙白象所驮莲花法座之上。上方华丽的彩色华盖随风起伏,极具动感,像征普贤菩萨率领的自东方赴灵鹫山听法的队伍在急行中。队伍前方绘有二名伎乐在演奏着筚篥和笙,黑人少年御手和六牙白象紧跟其后。大象仅能见到象牙及头部和侧腹的一部分,大象被装饰的华贵庄严,眼神慈悲温柔。在黑人少年左侧站一尊手持团扇的菩萨和一矮胖的侍者,侍者托着他肥大的衣袖仰望着菩萨。

随行菩萨围绕在普贤菩萨周围,在行进的队伍中可以看到有三位红色脸庞的天王像。普贤菩萨正带领菩萨与无数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大众,正在前往灵鹫山听法的途中。

普贤菩萨头戴宝冠,身披天衣,右手施说法印,呈自在坐姿安住在六牙白象所驮莲花法座之上。

少年昆仑奴御手和六牙白象紧跟其后。大象仅能见到象牙及头部和侧腹的一部分,大象被装饰的华贵庄严,眼神慈悲温柔。

上方华丽的彩色华盖随风起伏,极具动感,像征普贤菩萨率领的自东方赴灵鹫山听法的队伍在急行中。

普贤菩萨正带领菩萨与无数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大众,从东方前往灵鹫山听法的途中场景。

在行进的队伍前方有二名伎乐在演奏着筚篥和笙。

在少年昆仑奴左侧站一尊手持团扇的菩萨和一矮胖的侍者,侍者托着他肥大的衣袖仰望着菩萨。

在行进的队伍中可以看到有三位红色脸庞的天王像。

峨眉山万年寺宋太平兴国五年铸普贤骑象铜像,通高7.4米,象身长4.7米,重62吨。普贤为贴金菩萨铜像,头戴双层五佛金冠,剔透镂空,身披袈裟,袒胸,双目微闭,嘴角略微内收,端庄优美,神态安详,手执如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普贤菩萨骑座六牙白象,大耳长牙,象鼻垂地,象背佩鞍,彩带髻头,十分华贵。白象四腿直立,足踏三尺莲座。象体肉皱,表现得十分真实,造型精致,风格写实,结构严谨,形体与线条相辅相成。

普贤菩萨像

时代:西夏(12世纪)

形制:卷轴,丝绢,矿物颜料

规格:.7×57.5cm

出土地: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

现藏地: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

普贤菩萨坐于莲花座上,莲花座下为一六牙象,在敦煌绘画中有相同主题。其右手持一有三分枝的莲花,其上置一佛经。中国早在第七世纪就描绘他,而且与密教的出现有关。其左手结施愿印。有一像站立于其右侧,立一持一香炉者,应该是于阗国王。而其左侧之像亦为善财童子,其衣着兼有菩萨与常人服装的特色。其御者为貌似中亚人的象奴。

绢本着色

规格:.1×74.5厘米

平安时代12世纪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此图是描绘在落花飞舞之下骑乘着白象的普贤菩萨象,乃平安时代后期佛画的代表作品。普贤菩萨是,与文殊菩萨同为脇侍于释迦如来佛左右的菩萨。不过,据说若有人一心诵读《法华经》并以其来修行的话,普贤菩萨便会骑乘六牙白象化现并守护在该人身旁。

普贤菩萨是乘坐在白象背部所安置的莲华座上,慈目垂视,双手合十。白象以鼻卷持着一株红莲华,头顶上并站有三躯化生人物(诸佛、菩萨等为救济众生而化生成的人物)。菩萨头顶上方画有花朵所交织而成的华盖,其两侧亦有花朵曼妙地飘荡翻落下来。菩萨和白象的身体以澄澈透明的白色涂画,轮廓则以细而淡的墨线详加勾勒,并以朱红色略施晕染。

菩萨所穿着的天衣和台座等部分,施以石青、石绿、土黄、丹红、朱红诸色及金箔,并且还运用所谓截金技法,亦即将切成小细片的金箔贴饰于画上。截金纹样的技巧是极为精密而细致的。尽管普贤菩萨画象为数甚多,但此图确实是屈指可数的一件杰作,同时也是平安时代后期和风化佛画的典型画例。

绢本 着色 金箔 镶金线 挂轴

纵62.0 横30.7平安时代12世纪

奈良国立博物馆藏

普贤菩萨为“普赴一切处,助佛济超度众生”之意。尤其在《法华经》的“普贤菩萨劝发品”中有骑六牙白象出现并守护在法华修行者身边之说,基于此说的绘画作品大量涌现。日本最早见于法隆寺金堂壁画,在《法华经》信仰盛行的平安后期至镰仓时代的大量名作中,本图虽为小作,却显示出情感丰富的风格特色。

菩萨的白色肉身上以淡朱色晕染,营造出温暖柔和的质感。同时用淡墨色圆滑曲线勾勒轮廓,表现出雍容丰满的体态。衣着各部位分涂温和色调,并用细金金曲线轻灵地表现衣褶,再用布满金银线的璎珞装饰全身,给佛像赋予光辉的同时柔和了轮廓线条。用以银为主混有金的金银线和金银箔绘出花纹填充佛光,彩色的花制作出华盖形状、以及从华盖上垂下的银线璎珞,佛像沉浸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之中。

绢本 着色 挂轴 一幅一铺

纵91.3(上12.4补绢) 横41.9

镰仓时代13世纪

原由青莲院(京都)收蔵奈良国立博物馆

本图中有增补色,五佛宝冠的上方有后补的丝绸,但慈祥的圆脸和衣纹上的细金箔、油烟熏黑的痕迹中隐约可见的鲜艳原色,都体现了平安佛画的特色。而佛光的内区未用细金箔,仅以银泥上色,白象上无任何常见的花、铃等饰物,保守的装饰风格与松尾寺本形成天壤之别,据推测此图绘制于平安时代之后,即镰仓时代初期。

普贤延命菩萨的形像有二臂像及二十臂像两种。依经典所记,其二臂像‘如满月童子,头戴五佛顶冠,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召集金刚铃。坐千叶宝莲华,华下有白象王。象王足踏金刚轮,轮下有五千群象。’二十臂像则通身金黄色,着五智宝冠,左右各十只手各持不同法器,坐千叶莲华上。华下有四白象。与二臂像座下之有五千群象者不同。

普贤延命法是祈愿增福和延寿的修法,普贤延命像是用于修法时的本尊。普贤延命像样式主要分为二臂和二十臂两种,前者受天台宗、后者受真言宗推崇。本图就是由天台宗门迹寺青莲院传来,右手持独钴杵、左手持独钴铃,是二臂像中常见的姿态。普贤延命菩萨的坐骑是脚踏大金刚轮的单身三头象,此象又由无数小象支撑。像容遵循不空所译《普贤延命金刚最胜陀罗尼经》,虽略有不同,但图样与平安时代后期之作松尾寺本大致相同。

普贤十罗刹女像

镰仓时代

挂轴重要文化财

绢本着色、镶金线

规格:.0×55.0cm

奈良国立博物馆收藏

此图无论从表现内容及表现的绘画特点等都是十分稀有的;首先所表现的内容是由《法华经》中的多品内容所构成;其中劝发品中发愿守护《法华经》持经者的普贤菩萨、陀罗尼品中同样守护信徒的十罗刹女和鬼子母神、以及其随侍药王及勇施二菩萨、东方持国天王与北方多闻天王所组成的护法团队,驾祥云现身于修行者面前。构图创意极具想象力,且又符合经典内容,是一件十分珍贵、难得一见的佛画作品。

其次从该图的表现手法来看,该图融合了汉代和日本大和绘画的特色,堪称一绝。乘坐六牙白象的大型普贤菩萨像身披袈裟以宋代身姿出现,而十罗刹女(缺一尊)和鬼子母神则身着十二单衣和服。在同一画卷中融汉、和绘画风格为一体,这是十分罕见的。各尊线条精准,构图严谨,而十二单衣等衣着上用各种颜色绘制出精致花纹,展现出超凡的画境。

普贤菩萨

东方持国天王

北方多闻天王

药王菩萨

勇施菩萨

怀抱婴儿的鬼子母

十大罗刹女为:一,诃利底罗刹女。二,难陀罗刹女。三,冰揭罗罗刹女。四,商企你罗刹女。五,哥夷迦罗刹女。六,提婆蜜怛罗罗刹女。七,君多罗刹女。八,槊牙罗刹女。九,蓝毗迦罗刹女。十,頞捺罗罗刹女。

元颜辉释迦文殊普贤

立轴设色绢本

尺寸:cm×67cm

日本长春阁旧藏

此图线条细腻遒劲,设色高古,与藏于日本京都知恩寺的颜辉传世杰作《蛤蟆仙人像》如出一辙。这两件作品说明颜辉作为元代人物画大家不仅有梁楷粗犷豪放的一面,也有工笔细腻的一面。

颜辉(生卒年不详),元代画家,字秋月,江山(今浙江省江山县)人,一作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善画人物,大德时曾绘制过辅顺宫壁画。作品多描写神仙、佛道、鬼怪之类的形象,也善画猿。所作人物,造型奇特,性格突出,形象生动,当时人称之为“八面生意”。在画法上,能作细致的工笔描绘,但大多喜作水墨粗笔,用笔劲健豪放。有的略近梁楷的泼墨减笔画,而风格更加粗犷。颜辉的作品流传日本较多,对日本室町时代的绘画有较大影响。

二十臂普賢延命像

日本室町時代16世紀

絹本着色

规格:84.2x37.9cm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普贤延命像被认为是普贤延命法的本尊,用于祈祷生育和长寿。普贤信仰自古即盛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大智度论》卷九记载,大月氏西佛肉髻住处国的一佛图中,有癞风病人至遍吉菩萨像边,一心念愿,时像以右手摩其身,病即愈。

延命普贤菩萨圣像有二臂像及二十臂像两种。依经典所记,其二臂像如满月童子形,头戴五佛顶冠,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召集金刚铃,坐千叶宝莲华。其二十臂像,左十臂持莲花、剑、轮、舌、羯磨杵、甲冑、牙、金刚拳、锁、铃;右十臂执五钴杵、钩、箭、拳、宝珠、日轮、宝幢、三钴杵、三钴钩、索,趺坐于白象上之莲华座。所乘之象,有一身三头、三身三头、四身四头等不同。其象四足踏一大金刚轮。轮下有五千群象。各负其轮。于菩萨身放百宝光。

十七世纪明代佛画纸本设色

尺寸:.5x66.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本幅左下画家自题:“壬寅孟冬枝隐庵头陀吴彬斋心拜写。”钤“枝隐庵头陀”、“文中氏”朱文印二方。壬寅为明万历三十年(年)。

图绘普贤大士结跏趺坐于白象背上与弟子说法时的情形。图中普贤头披红巾,内系白色僧衣,外披红色袈裟,双手持一短柄锡杖,头微向右下低垂,与其右下站立的弟子形成交流。普贤周侧围绕五位弟子,皆为立姿,分别着不同样式、颜色的袈裟,手持不同的物品。普贤右下弟子内着青色广袖僧衣,外披袒右肩式红色袈裟,手持梵夹,应该表示的是向普贤请教经文中的要义;普贤身后右侧立二弟子,一着白色交领僧衣,手捧圆钵,一着粉色圆领僧衣,手执锡杖;普贤左后弟子内着粉色圆领僧衣,外披袒右肩袈裟,怀抱三足凭几;普贤左前弟子着红色交领僧衣,正俯首向一做工精细考究的青铜台上插花。

普贤骑象的典故见于《妙法莲华经·普贤劝发品》,南北朝以来普贤骑象的图像一直都很流行,在唐朝形成以骑象普贤为中心,周侧围绕菩萨天女、帝释天、天龙八部等侍从的稳定的图像样式,即《普贤并侍从图》。与之前的图像样式不同,该图中白象温顺地趴在地上,普贤作男装,周侧围绕的全是弟子,系明末衍生出来的新的图像样式。

明代佚名画家绘

规格:.6x94cm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

这是一幅明代佚名画家仿唐代卢楞伽绘画风格的作品;美国史密森博物院也收藏有一幅几乎一模一样的作品,画幅边缘注明有“唐卢楞伽普贤菩萨像”,史密森博物院注明为十七世纪明末仿品。此作品无作者款名。画一僧坐于白象背上,展卷研读,神态专注。

普贤,梵名三曼多跋陀罗,汉译名为普贤,又名遍吉。与文殊同为释迦佛的胁侍,文殊驾狮子于左,以司智慧;普贤乘白象在右,以司理德;左智右理,表示理智通融之义。左辅右弼,居菩萨众之上首。又华严经以三者为华严三圣,为一切行德之本体。此图像作世俗僧形,是为便于助佛普化的缘故。此画应是文殊普贤菩萨画像对幅之一。

清罗聘普贤菩萨像轴

年代:清

质地:纸本

上海博物馆藏

罗聘(-年),字遯夫、两峰,号花之寺僧、金牛山人,安徽歙县人,侨居江苏扬州。擅画人物、山水、花卉。为“扬州八怪”之一。此图描绘普贤菩萨,随同其坐骑六牙白像。画上题有经文,款署“弟子罗聘谨绘”。

相传罗聘入京卖画,期间创作《鬼趣图》,名声鹊起。同乡、大盐商程晋芳劝罗聘:“斯图即奇特,洗手勿轻试。”当年秋,南下回乡,依旧卖画为业。其间远游中原,家中之事,未尝关心。乾隆四十四年,罗聘却二次进京,身居古庙,身无分文,欲回不能。百般无奈,手抄录妻子所作诗一首,送与显贵,冀能博得施舍,事与愿违,仍无法弄到盘缠,苦挨数月,方回到扬州。从此之后,罗聘不再画鬼,改画佛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hengyuany.com/abjls/242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