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尔的简易办公室。新华社记者杨旸摄
活跃在尼日利亚东北部的极端组织“博科圣地”让数万人流离失所,故乡只是存在于脑海里的一个概念,家早已不在,唯独可以寄托思念的是亲人还在,家暂且能称作完整。
乔尔是阿布贾市郊某难民营中的一份子,30岁的他高中毕业,具备一定的英语、豪萨语听说能力,也因此被推举为该难民营的几位负责人之一。但除去承担更多责任,负责人和普通难民一样,没有收入,一切靠自己或等待救济。
在唯一一处取水点前,乔尔(右一)正在询问今天的用水情况。新华社记者杨旸摄
在他简易的办公室中,乔尔开始慢慢讲述这个难民营里的规则:大部分人要靠外出打工获得每天的收入,虽然有时会收到一些物资,但外来捐赠无法持续,靠劳动生活下去是永恒的法则。如何生存,困扰着这里的每一个人。
乔尔在难民营中的一处蔬菜店前等朋友,商店对于有些难民而言很遥远。新华社记者杨旸摄
难民营里,曾经的一所简易学校在假期期间被翻新,并将于近期完工,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尚可解决。几处简易商店提供着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饮水处、美发店、小餐馆也零星存在,甚至还有简易桌球供娱乐,可能一个普通的北部村庄便是如此。乔尔苦笑着说,有些人根本没有钱,商店对于他们没有任何意义。
乔尔靠在枯树上,看着眼前玩耍的孩子们,想起昨天刚刚离世的另一名孩子。新华社记者杨旸摄
昨天一位母亲刚刚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虽然在这儿可以买到药,但没人知道孩子为什么一直说肚子疼,直到呼吸停止。没人看得起病,更没医生来这里,活下去的希望有时来自信仰。走出办公室,乔尔靠在一颗枯树上,看着眼前的孩子,我不愿去读他的眼神。
跟随乔尔,难民营里的各种日常逐一展现,有笑声也有困惑的眼神、有忙碌也有悠闲的独处,这个小小的社区容纳着近千名来自东北部的人们,家乡遭到摧毁,房屋夷为平地,家早已不在,那只是回忆中的一个符号,就像故乡的名字。“重建开始之前,那只是一片荒地”,乔尔的话有些突然,“我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到博尔诺,回到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乔尔在难民营狭窄的道路中穿行。新华社记者杨旸摄
这种烦恼不只属于乔尔,从所有人来到这里的那天起,可能都曾在内心问道:我的家在哪里?何时能回到故乡?
至于以后的人生,可能都不是现在需要考虑的。
新华社记者杨旸、程光明
--------------------------------------------------------
本期责任编辑:杨羽双、周晓雄
赞赏
长按鍏ㄥ浗鐧界櫆椋庢不鐤椾笓瀹剁畝浠?鍖椾含鏉冨▉鐪嬬櫧鐧滈鍖婚櫌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hengyuany.com/abjjj/13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