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贾

华为想造车,还得靠大嘴

发布时间:2023/4/8 0:11:07   点击数:

撰文|河明威

编辑|路由社

跑得慢就要被淘汰,是汽车行业亘古不变的生存法则。

2月6日,据媒体公开报道,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简称车BU)COO、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已于上周被停职。

王军

就在半个月前,王军还以合作伙伴和车主的身份,出席了被戏称为“王军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阿维塔在上海举办的用户见面会。

“承东进,王军退”。

这不仅是两员得力干将在华为内部这次以“造车”为主题的赛马中分出胜负这么简单,而是华为想借此人事调整,向外界清晰明朗地释放信息:在造车这件事上,“含华量”最高的方向,就是最正确的路径。

卡住汽车企业的脖子

尽管在中国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混得风生水起,但直到今天,世界上都不存在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华为汽车”。

因为,老板不乐意。

年1月,任正非就公开表示:华为永远不造车”。同年5月,任正非又表示,“华为不会随便切换轨道”。

同年10月,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再次否认造车。

年,华为车BU总裁王军在手机新品发布会称,“华为不造车,而是帮助车企造好车”。

年11月,华为在内部文件中提到“华为不造车”。

年4月,徐直军在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否认公司造车;一个月后,华为集团官方账号发布“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声明”。

年底,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CEO余承东又在华为冬季旗舰发布会上再次重申“华为不造车”。

年财报发布会上,轮值董事长郭平再度重申不造车。

据不完全统计,华为分别通过任正非、轮值董事长、内部文件等多种途径,已先后9次表示不造车。

在年发布的《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中,华为曾下过“死命令”: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就算是公司内部造车想法最激进的余承东,也在这条决议后,压制住了自己躁动的心。造汽车和退休金孰轻孰重,余承东比任何一位华为员工都清楚。

华为不造车,但可以卡住汽车企业的脖子。

在汽车这个遍地是超大黄金块的行当里,稍微卡住几家车企的脖子,赚钱的水龙头就会自动打开。

年到年期间,华为推出车载通信模块MET,从最擅长的通信模块角度,切入车联网市场。在获得了奥迪、奔驰等一线国际车企的通信模块订单,并和长安、东风、一汽、广汽、上汽签署联合开发战略合作协议后,华为顺势成立车联网事业部。

年对华为车联网事业部来说,是个里程碑式的年份:这一年,基于华为手机的MirrorLinkApp亮相,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华为版“苹果CarPlay”,联合开发方德国大众宣布,会在国产和进口车型上陆续搭载该系统。

但只是提供一个小零件,显然无法施展华为的大雄心。

从年开始,华为将研发重心聚焦到了自动驾驶上,先后和广汽、上汽、北汽新能源等集团开展车联网、自动驾驶战略合作。

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华为改装了一台保时捷Panamera,使其能自动识别周围环境(如猫、狗、球和自行车)并做出最合适的驾驶动作,比如,这台车驾驶的道路前方出现小动物时,它会发出紧急提示刹车的警告,如果汽车不听从停止警告,系统会直接控制方向盘转弯来绕过目标物体。

这不就是造车新势力蒙眼狂吹了多年,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OTA到车上的“紧急避让”功能吗?对不起!五年前,华为就玩透了。

年,完成了车联网领域纵深布局的华为,吹响了全面进军汽车行业的冲锋号。4月,在上海车展发布全球首款5G车载模组MH;6月,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BU;8月,在开发者大会上发布HiCar和鸿蒙OS。

一年后,发布智能驾驶计算平台MDC和MDC,算力分别达48TOPS和TOPS;同年,发布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HuaweiInside;年,HuaweiInside开始在车企落地,首发车型北汽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这款车型当时被华为寄予厚望。相比之下,智选路径下的车型赛力斯SF5就显得有些落寞。

年11月,又一款HuaweiInside模式下的车型——阿维塔11亮相。一个月后,赛力斯发布高端智慧汽车品牌——AITO问界,旗下首款搭载最新HarmonyOS智能座舱的产品问界M5发布,这是一台华为深度参与定义设计生产制造全过程的车型,也是至今为止市面上“含华量”最高的车型。

年5月,北汽极狐阿尔法SHI版姗姗来迟,标志着华为高阶智能驾驶能力总算落了地。

在具体车型不断交付过程中,曾经面容模糊的华为造车三路径,变得历历可辨了:

一、零部件供应模式:即传统Tier1,提供标准化零部件,如通信模组、电机、T-Box等;

二、解决方案集成HI模式:即传统Tier0.5,提供智能汽车全栈解决方案,MDC计算平台、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车云等。如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广汽埃安;

三、智选车模式:即传统Tier0,提供零部件及解决方案支持,深入参与产品设计、质量管理、品牌营销和终端销售等全过程,如赛力斯和问界。

从参与度上看,智选车模式最深,零部件供应模式最浅,HI模式不深不浅。

而不同路径间的深浅之分,本质上是对车企卡脖子的松紧程度之分,这些差别,最终体现在了终端销量上。

老王跑断腿,不如承东一张嘴

从最直观的销量上看,王军主管的HI模式,可谓相当“拉胯”。

极狐阿尔法SHI版本车型,前期宣传造势不可谓不铺天盖地,但在最核心的联合开发过程中,华为与北汽两家企业发生了不计其数的大小摩擦,导致车型最终延期一年上市,双方怨气很大不说,直接错过了利用高阶ADAS抢占用户心智的最佳窗口期。

一位北汽极狐高层曾在内部会议上大吐苦水:跟华为合作了这么多年,人家得到了很大的声量,我们北汽得到了什么?

其实,北汽没得到什么,华为也没得到什么。不是华为不想走通HI模式,而是HI模式太费劲了。

首先,高阶ADAS是HI模式的核心卖点,但研发高阶驾驶辅助系统,从商业逻辑上来看,是一次无法保证结果的“豪赌”。吃掉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来换一个不确定,不是华为的作风;此前长安汽车就表示,华为千余人团队长期驻扎重庆深入参与阿维塔开发。

其次,因为前期研发投入过度,且为了维持进展,华为不得不向这个无底洞内持续不断地扔钱,导致高阶ADAS无法低成本快速上车,普及化做不成,收集不够用户的反馈,有效迭代无法顺利开展。

最后,高阶ADAS对绝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没有一套流畅的鸿蒙车机OS系统带来的“华为感”强,造成北汽极狐在华为赋能这件事上的收益,远不及问界。

考察合作双方的内心OS,大约会是这样的一幕:

北汽太子爷极狐想着,受点气就能大卖挣钱,没想到最后气受了,车还没卖出去几台,这委屈谁爱受谁受。

华为HI模式团队想着,要是受点气就能把领先银河系的自动驾驶技术搞出来,那也行啊。没想到最后气受了,技术还悬在半空,老板还被干掉了,此刻不提桶倒戈,更待何时。

相较而言,余承东负责主导的智选模式,实在是太香了。

余承东

首先,赛力斯作为一家本就像牲口一样勉强活着的车企,能得到华为的青睐,实属祖坟上冒青烟。原地起跳鼓掌欢呼都来不及,又何来瞎插嘴、乱插手的想法,躺着把账户里的余额后面多加几个零不好吗?

其次,不仅提供技术,华为还将强健的销售渠道,对问界全面放开。这意味着能买到华为手机的地方,就能买到问界M5、M7,但买不到北汽极狐。你是消费者,也自然会把问界汽车和华为汽车画上等号。

最后,中国用户对华为的高度信任,都投射在了问界上。消费者买问界,一部分是性价比型选手,另一部分是“华为出什么,我买什么”的饭圈型选手,这类粉丝用户的忠诚度和消费力,小米和苹果看了都羡慕。

从业务上看,余承东负责的问界,大获全胜。王军负责的极狐和阿维塔,几乎销声匿迹。这也验证了一个逻辑:“含华量”越高,在中国汽车市场冷启动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2月6日,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CEO余承东和阿维塔CEO谭本宏,一起近距离鉴赏了品牌第二款量产车阿维塔12,也侧面验证了王军出局传闻的真实性。

徐直军(左二)、谭本宏(右四)与余承东(右二)

在华为看来,现在就是力出一孔,把问界做起来,踏踏实实把车卖出去;在外部车企看来,智选车模式通过问界跑通了逻辑,何苦再去自我献祭?而在最终掏腰包的用户看来,我买的是华为,问界就是华为,阿维塔和极狐则不是。

你看看,大家都在用实际行动给智选模式投票,以至于余承东的“大嘴”,都变得可爱起来了。

华为下场“造车”的真实逻辑

早在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签发了号华为EMT决议: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

当人们的注意力焦点成功被引导聚焦在“不造车”三个字上时,文末的一处小字其实才是整份决议的关键:“本文从发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年”。按照文件签署日期所标注的“年10月26日”来计算,华为“不造车”的承诺,还有8个月到期。

为什么华为必须亲自下场造车,主要不外乎以下两大原因:

一是外患。

据彭博社等多家外媒1月31日报道,美国政府拟停止向该国企业发放向华为出口产品的供货许可证,并考虑切断美国供应商与华为之间的所有联系。

这意味着,华为或遭美国全面封禁。如此一来,别说5G了,华为很可能连4G手机也造不出来。像Wi-Fi6和Wi-Fi7、人工智能以及高性能计算和云项目,很难有施展空间。手机、PC、平板电脑等消费者业务,大概率要陷入更严重的缺芯危机。

汽车则有很大概率成为保持华为千亿级的营收规模的守门员,并借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这股东风,成长为华为收入的新大腿。

二是内隐。

过去一年,单靠“含华量”高就能踩中风口,被吹上天的问界,已经在年初,明显暴露出持续溢价能力不足的短板。

首先,目前的问界M5、M7仍在使用博世视觉L2驾驶辅助方案,无论是硬件配置上,还是升级潜力上,都被卷到不行的同行甩开一大截。再考虑到全栈自研的高阶ADAS短期内落地可能性极低,问界在驾驶辅助上几乎只有被揍的份儿;

其次,鸿蒙OS车机是当下用户体验最流畅、生态系统最完备的车载系统,没有之一。可问题是其它车企车载系统的用户体验也在飞速进步。在中国智能电动汽车领域,落后一定会挨打,而停在原地则会挨打,甚至被摁在地方摩擦;

最后,尽管余承东吹得天花乱坠,但问界M5、M7本质上是东风小康的魔改车型。没有自研全新平台,很难将本身对华为品牌没什么认知的群体转化为用户,奥迪、奔驰、宝马“油改电”车型在中国市场的大溃败,就是最生动的前车之鉴。

去年7月,余承东曾公开表示,华为在汽车业务上投入很大,一年花掉十几亿美元。汽车是华为唯一亏损的业务,绝对是烧钱的生意,绝对是很难干的生意。

去年11月,华为车BUMarketing与销售服务部总裁迟林春表示,最近三年,华为在汽车零部件研发上已经累计投入近30亿美元。

从华为内部来说,下场造车正在变得顺理成章:一方面,早期依靠智能硬件、操作系统、技术标准挖出的护城河,深度正随着其它玩家科研实力的提升,在不断变浅;另一方面,自身的持续造血能力,也没有在问界、极狐身上得到验证,长此以往,高投入低回报的研发很难维系,更别提去和势头如日中天的特斯拉和比亚迪正面竞争了。

从外部环境来看,智能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已经没有给华为留下太多时间去左右摇摆“造车or不造车”了。中国消费者现在都知道,赛力斯的工厂里,永远生产不出一台“含华量”百分之百的华为汽车。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hengyuany.com/abjjj/24592.html
------分隔线----------------------------